A.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渌口镇中学操场内高压电塔挤占学生活动场地并存在安全隐患,县委书记亲自过问,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现场论证会和协调会,最终确定搬迁方案;

    龙潭镇砖桥中学校园电路老化,联点县级领导亲自协调,筹集资金12万余元,将老化电路全部更新,并为学校安装路灯。

    ……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株洲县把解决重点问题放在首位。今年,该县推出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要求35名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所学校,每学期到所联系学校调研不少于2次,办实事2至3件,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改善办学条件。

    强县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强师。9月8日上午,株洲县举行了尊师重教大会,共同庆祝第33个教师节,方厚良、王谦书等9名老师获评“金牌教师”,营造尊师重教之风,弘扬高尚笃学之德。

    近3年来,株洲县共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教师周转房780余套;部分乡镇学校仍存在设施陈旧简陋的情况,该县参照乡镇“五小”设施建设,投入180万元,对全县8个镇48所中小学校的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等设施提质改造。

    为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该县连续5年,通过直招、选调、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将436名新教师充实到边远农村学校,并成立“小规模学校联盟”,让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

    为解决县城城区小学学位紧张的问题,该县将原县一医院拆除,新建一栋教学楼、一个标准运动场、一个地下停车场。该工程投资2800万元,可为株洲县育红小学这所“省名优学校”增加20个班、540个学位。

    关爱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该县在中小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各个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员、骨干教师层层参与,根据每一位建档立卡学生(幼儿)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一人一案”、“一事多式”,通过学习辅导、上门谈心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师爱,奋发向上。

    株洲县一医院

    育红小学效果图

    惠民之花,馨香四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于株洲县而言,因着厚重的民生底色,而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回首过往,一组组数据见证株洲县民生事业成绩斐然,一张张笑脸印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看政策,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连续5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累计达64亿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城乡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大病医疗救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伤津贴等实现提标扩面。

    看项目,件件实事让群众受益。深入开展“四创四化”活动,小街小巷全面提质,“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稳步推进;开展五小水利、农村电网、土地整理工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省道S211、南洲大道、渌湘大道、和谐大道、渌口大桥等主干道建成通车,渌枫大道、渌水二桥、湘江东岸综合治理工程(株洲县段)加快建设;实施“通畅工程”,全面实现“村村通”。

    看保障,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累计实现教育投入13.6亿元,完成“初中工程”建设10所,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14所,顺利通过“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累计投入4.3亿元,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便民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文化信息室、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覆盖全县,获评“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16年,株洲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90.8%,获评省“全面小康达标县”。

    看环境,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亮点频现。建成华新水泥生活垃圾协同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研究制定了农民建房管理办法,“农民集中居住、农业集中经营、农田集中耕作”的“三集中”模式在农村逐渐成为共识,青龙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松西子社区、龙潭镇太田村等一批统筹城乡建设的特色亮点示范效应明显;安全生产平稳可控、食品药品安全可靠、综治维稳成效可嘉,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连续保持“全省平安县”称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7年已走过四分之三,关乎民生的各项指标同样令人期待。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确保全年完成3087户建设任务;进一步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实施教师周转房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城区学位扩容工程;完成10个省级贫困村全面退出的任务,用3至5年时间,将一批基础实、底蕴厚、口碑好的学校打造成质量优良、特色彰显的名校……

    株洲县把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件惠民之举、一份份民生礼包在群众的心坎里如花般绽放——工资涨了,路更宽了,屋更暖了,“给力”的“民生套餐”让更多人活得有尊严、有保障、有安全感,也为株洲县团结奋进、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形成找到了答案。

    育婴师培训班

    B.

    “扶贫+保险”, 织密健康保障网

    龙船镇的刘玉祥今年9月因肾结石发作住进了县人民医院,经新农合、“扶贫特惠保”报销,镇卫生院兜底减免后,看病住院没掏一分钱。

    在株洲县,像刘玉祥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县内住院就医已经不用自己掏钱。而且,在乡镇卫生院,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大到遗传病史,小到饮食禁忌,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些档案都是通过入户调查建立起来的。

    针对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该县将群众分成了不可逆转、一次性救助、慢性病需持续救助3大类,采取“分类救治法”。

    南洲镇横江村的楚新民今年64岁,两年前,他右腿股骨胫骨骨折,3万多元的医药费用,让家庭贫困的他一度想放弃治疗。2016年11月,县卫计局组织专业人员上门诊断,确认楚新民的病情可以实施一次性救治。今年1月,在县人民医院住院34天的楚新民手术后痊愈出院,32000多元的住院费用全部减免。现在,楚新民身体恢复情况良好。

    去年起,株洲县推出“三个零”政策,即贫困户在县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入院零预付、报销零起付、出院零支付”。今年6月该县财政又投入200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购买“扶贫特惠保”。当贫困对象在县内住院时,对其实际支出、符合当地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和任何第三方已经补偿或者给付部分,在保险额度内、政策范围内的自付部分按80%给予补偿。

    据该县卫计局统计,6月1日以来,该县12个乡镇卫生院共有1716名出院贫困对象,产生医药费329.92万元,自负部分62.6万元,其中“扶贫特惠保”报销37.7万元,各卫生院兜底24.9万元。

    就业扶贫“送岗位”

    贫困户在“康态公司”务工增收

    吸纳就业助农增收,

    小企业有大能量

    C.

    龙门镇李家村的李桂林现年46岁,以前一直在外务工,每月收入超过4000元,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数年前,其父母接连患癌,弟弟又因离婚受刺激出现精神障碍,他辞去工作回家照料家人,前妻不堪重负选择离婚远走,他独自一人扛起整个家。2014年,在村里帮助下,他带着弟弟进入“康态公司”务工,肯吃苦善学习的他成长很快,现在已经是加工厂的“小头头”,负责安排工人务工事项。

    “公司生产的坛子菜注册了‘私家园’商标,与市耕食联盟、八号大院、兄弟厨房等餐饮店及市、县超市签订了购销合同,外销订单坛子菜800吨,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李家村书记贺志勇介绍,“康态公司”拥有360亩蔬菜种植基地、坛子菜加工基地和牛羊养殖基地,现有70多人务工,去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主要通过委托帮扶和直接帮扶两种形式助力脱贫。

    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又不适合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村里引导他们进入公司务工;蔬菜基地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流转贫困户的土地,使之增收,贫困户自己种菜,公司免费赠与种、苗、肥料,提供技术支持,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还拿出部分经营利润上缴至李家村扶贫资金专户,部分分配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后盾单位共筹措扶贫资金36万元,以36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入股,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入股分红合同,每年拿定额分红。

    不仅是“康态公司”,如今,在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株洲县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摘“贫帽”,成为该县“精准扶贫”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

    贫困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文化扶贫送戏下乡活动

    美丽渌湘,希望在生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