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梅
日前,网络被清华附小的小学生作业刷屏:《用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苏轼的社交圈》《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的对比》。
在一片“惊呆了”的呼声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一名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小学生们的论文题目和年龄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联想有太多成人的痕迹。
好的学术态度和习惯,一定要从小根植于心。显然,小学生们那些“苏轼大数据”的论文,爸爸和老师是重要的参与者,没有署名,也需要致谢。国际上的学术惯例,无论你多么有才华,只要将别人的成果写成自己的,就足以断送学术生命。学术诚信和好的研究习惯,一定是比点击率达到10万+更加重要的东西。
想起一位朋友孩子在美国读高中的一次遭遇。这名优秀学生刚进入美国高中时,有次为了应付作业,便在网上复制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观点完成。没想到闯下大祸,老师认为资料没有注明出处,是严重的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可以原谅你没有完成作业,但绝对不能原谅剽窃的行为。”最终该学生受到严厉的处罚。
孩子的研究,应该让他们自己慢慢进入,慢慢发现,即使得出的是幼稚结论,那也是他的收获。请勿拔苗助长,这同样适用于孩子的研究性课题作业。慢下来,静待花开,是成长的规律,也是最美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