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儿子杜康,酉时时分在粮仓渗漏下的水里滴了白面书生、武士和傻子各一滴血,便做出了三点水加酉的饮料——酒。
传说归传说,事实是事实。事实终究可以从传说中找到一些影子,不然,传说就无法传下去了。人们从喝酒到醉酒的过程,就可以诠释这个传说。
刚开始喝酒时,斯文如书生。装出不会喝酒的样子,皱起眉头,哭丧着脸,眯着眼睛,小口小口呡,然后,张开嘴巴,作哈气状,一边用手掌在嘴边左右摇摆不定地扇。知道内情的,就明白那是在布迷魂阵,让同桌的人以为他真的不会喝酒,以便逃过醉酒的劫难,享受满桌皆醉我独醒的惬意。不明就里的,就会被蒙蔽和欺骗,便不再劝他喝酒,不再给他斟酒,成全他独醒的梦想。
酒过三巡后,勇猛若武士。杯来杯挡,酒来酒淹。你敬了我,我不回敬岂不失礼?我敬过你,你不端杯谈何友情?!权势大的,说你三杯敬我一杯,也不能不敬;说你敬我一杯,我批给你一万块钱,也不得不喝。交情深的,说我们认识多少年,就喝多少杯,也只能硬着头皮,干!杯光酒影哪有逊色于刀光剑影的道理!
喝到最后,抢酒如傻子。所有人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当然,除了趴在桌子上、瘫到桌子下的。有醉意时最想醉。那些半醉者双手扶着桌子,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颤颤巍巍地端起酒杯,迷迷糊糊地说,谁说我醉了?我今天偏偏没醉!喝!继续喝!不醉不归!于是,碰杯时碰不着杯子,夹菜时夹不着菜,斟酒时对不着酒杯,无数滑稽的镜头,无数无厘头的乱语充斥桌间。这哪里是朋友或者同事、同学聚会?分明是一群傻子在浪费佳肴和美酒!
“酒”字旁边的“酉”字,代表酉时。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正值晚饭时分。千百年来,大多数觥筹交错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时辰里。我不禁对“酒”字的制造者产生莫名的敬意来。
起源于杜康所在的远古与神农时代——夏朝的酒,强烈刺激着达官贵人的神经,继而流入了黎民的杯盏。周代专门设置“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作坊酿酒盛况空前。甲骨文中的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可谓酒文化的源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的诗句见诸《诗经》,“酒者可以养老也”“酒以成礼”之语出现在《礼记》《左传》,酒成为古老的礼仪之邦里以礼待人的道具,便不足为怪了。
嗜酒成性的诗仙李白,留下了无数咏酒的佳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孤独时以酒为伴;“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他苦闷时以酒解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悲愤时以酒自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爷是酒中仙”,最懂他心思的是杜甫。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不到李清照也是酒中巾帼豪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美女词人跟谁在一起喝酒?最后被谁扶着回到家里?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代枭雄曹操,竟然在酒杯面前怀疑人生,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