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

    □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张书乐

    如何净化药品流通秩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今年8月,市医改办、市卫计委、市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启动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进一步完善药品、耗材、医疗器械采购机制,净化药品流通秩序,解决药品采购中的突出问题,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此外,我市建立了以总额预付和单病种包干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项目付费、平均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基金支付体系,将14种内置材料纳入到单病种包干付费项目中,单病种扩大至103个。

    编者按

    10月13日,“砥砺奋进的五年”株洲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举行。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卫计部门围绕老百姓“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的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就医总时间

    就医总时间

    2013年:

    93分钟

    2017年:

    49分钟

    市外转诊率下降了10%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一直是我市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从2014年开始,我市遴选出疾病谱较宽、市外就诊率较高、农合和医保资金市外流失量较大的5个重点专科,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给予专项扶持。从2014年至2016年底,5个专科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5%以上,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超过30%,市外住院患者比例每年超过30%,市外转诊率下降10%。目前,我市已制定《第二批株洲市直公立医院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遴选出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等五个专科作为第二批市财政重点扶持的临床医学重点专科。

    平均住院日

    病床使用率

    “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2013年:

    15.4天

    2013年:

    79.19%

    2017年:

    2017年:

    11.37天

    91.43%

    五年来,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市级和5县均制定了《“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市级层面规划了“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机构布局,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专科特色和发展方向,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硬件建设大幅提升,完成了市级医疗中心(市中心医院)标准化建设;对市直5家公立医院和9家县级公立医院进行了搬迁或提质改造;完成了市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1个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的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完成了县域医疗中心、63个乡镇卫生院、721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和“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就医格局,方便了市民就医,增强了市民就医舒适感。

    用药品规

    2925个

    2013年:

    2017年:

    2141个

    健全基层卫生计生网络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构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联合体”,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构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7.53%,高于省定目标0.87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7.86,比省定目标低0.96个比点,主要考核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

    妇幼保健能力更强。截至目前,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3.56/万,较2016年的126.49/万下降了10.22%。孕产妇死亡率为10.4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66‰,较去年同期均有下降,低于省控制指标。今年孕产妇产前免费筛查共完成37436人,占年目标的84.2%。流动人口服务更好,芦淞区“三进三免四均等”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流动人口健康促进优秀案例。

    城区公立医院医疗纠纷

    2011年:

    187起

    98起

    2016年:

    制图/赵强

    全省首个取消“以药补医”的地级市

    组建17个医疗联合体

    全市去年出生2.64万名“二孩”

    相关新闻

    □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张书乐

    株洲日报讯 去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步入“全面二孩”时代。政策实施了一年多时间,我市是否迎来“二孩潮”?10月13日,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出生2.64万名二孩,同比增长6.15%,二孩率达到50.38%。

    “人口增长符合预期,人口结构趋势向好。”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二孩出生率依然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加入了生育二孩的“大军”。据统计,今年36岁以上的二孩产妇同比增加了3%。

    该负责人提醒,3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有生育计划,一定要做好孕前、产前检查。孕前要接受遗传咨询、优生筛查,如地贫筛查、甲状腺功能筛查等。怀孕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相关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五年来,我市取消了药品加成,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2014年,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就全部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改革,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的地级市,也是全国6个首批全面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

    为确保取消药品加成取得实效,市级财政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增加预算1950万元、2400万元、2500万元用于专项补助7家市直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亏损的20%。5个县(市)财政每年增加预算1000余万元,用于补助14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10-20%的损失,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旧机制,建立起“以技养医”新机制。

    据统计,2016年,7家市直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为29.6%,与2013年改革前比,下降了8.35%;全市16家公立医院药占比为30.79%,与改革前相比,下降10%左右。

    五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我市积极探索构建了多种模式的医疗联合体。

    区域外:市中心医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合作,挂牌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同时,我市部分公立医院分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医疗联合机制。

    区域内:构建城市公立医院医疗联合体。市中心医院与市三医院正式组建医疗联合体,双方通过专家坐诊、互派管理人员等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市伤科医院与市中心医院正商洽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市三三一医院和市二医院与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联盟、以株洲县人民医院与朱亭和龙船中心卫生院为代表的县域联盟等医联体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构建市县乡医疗联合体。市中心医院与株洲县人民医院、醴陵市中医院、炎陵县人民医院达成支援协议,市人民医院与醴陵白兔潭中心卫生院达成合作协议,定期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学术讲座和技术培训;构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融合机制。以市妇幼保健院牵头,整合并优化我市的妇幼保健计生资源,建立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共组建医疗联合体17个,涉及医疗机构110余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