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株洲 点赞中国动力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龙栋

    10月12日,“点击中国动力谷——第二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株洲”活动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中国网、今日头条等全国30多家主流网络媒体聚焦中国动力谷,走访北汽株洲基地、中车时代电动等企业,考察清水塘搬迁改造工程、云龙文化产业基地等,总结并向全国推介我市建设中国动力谷的经验与亮点,提升我市的城市影响力,向十九大献礼。

    我们特邀请部分媒体朋友代表,谈谈他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株洲和株洲动力产业。

    株洲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

    @

    深圳新闻网

    首页主管何畅:

    这次来到株洲,我有了全新的感受。株洲的环境变好了。以前来株洲,晴天的天空也是灰蒙蒙的,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流眼泪。这次来株洲,整个城市郁郁葱葱的,据了解城市绿化率已达45.5%,空气也感觉跟以前不太一样。变化是怎么形成的?通过今天的参观,我觉得跟株洲产业转型升级有很大关系。之前株洲以株冶、株化等企业闻名,重工业发达但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株洲市关停一批又一批的污染企业,完成清水塘搬迁改造,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等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打造中国动力谷等,既让株洲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也让株洲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株洲离深圳更“近”了。有地理上的“近”。大概七、八年前,我从深圳罗湖站来株洲,就很方便,车次很多,坐k字头的快车大概12小时。但这次从深圳北站坐高铁来,仅仅花了3个小时左右,简直神速!高铁让时间距离取代了空间距离,株洲划入深圳“三小时生活圈”,让深圳人感觉株洲更近了。还有心理上的“近”。去年3月份,号称是国内颜值最高、速度最快的深圳地铁11号线开通了,由此深圳福田中心区通往机场的时间缩减到30分钟左右。而这趟地铁就产自咱们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深圳坐地铁,车厢两端的连接处,也经常看得到中车的字样。这种种联系,让深圳人觉得中车很近,株洲很近,尤其这次得知要去参观中车,我感觉更是很亲切。

    我很希望有机会去醴陵参观。醴陵有着1700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其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驰名国内外。最近在醴陵举行的瓷博会,来了50多万人,大量企业厂商签约,我很惊讶。看到越来越多的醴陵瓷器推广出去我很高兴,也很期待看到株洲的传统陶瓷产业怎样保持优势、推陈出新,有哪些新技术?有哪些新产品?很期待去看看。

    宣传好株洲,

    助力株洲腾飞

    @

    新华网湖南频道

    总编辑禹志明:

    在中车时代电动赶上新车完成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株洲提出“中国动力谷”这一战略,让我印象深刻。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产业构成了中国动力谷的核心,这既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酝酿出来的产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推动中国继续稳健发展的动力之源。

    以前到株洲,就觉得株洲就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这次来我感觉株洲已经成为一座绿色、文明、创新、发展的城市。在十九大召开前夕组织的这次考察和采访,我认为应该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为株洲寻求更多的发展契机和合作伙伴,助力株洲腾飞。

    @

    今日头条

    记者黎黎: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感受到株洲的工业产业发展确实很好,并且它没有传统印象中的老工业城市常有的沉重感,而是给人一种现代感,我觉得这座城市很有魅力。

    我很看好株洲动力产业的发展。株洲有中车株机、北汽株洲基地、中航南方这样的大型企业,动力产业基础好,并且产业生态还在逐步完善,期待株洲企业继续攀登动力产业高峰,创造更多佳绩。

    规划展览馆竟别有洞天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

    华声在线

    记者李向:

    我为株洲动力产业点赞

    @

    太原新闻网

    新媒体主编郭燧:

    @

    我对株洲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市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看得出株洲在城市建设方面是下了苦工夫的。

    另外,我了解到株洲对创业、投资有很好的政策支持,政务服务非常高效,特别是为投资客商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全程代办等服务值得点赞。我觉得这也是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有力保证。

    广州日报大洋网

    新闻中心主管李光裕:

    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还不能全方位了解株洲,但是我对株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决心和成效印象深刻。

    在清水塘,我看到的是已经倒塌的铁架和满地的残垣断壁,我能想象得到这里当年工业产业热火朝天的场景,也能感受得到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淘汰污染企业,经济发展上将面临巨大压力。株洲选择绿水青山,选择环境保护,一口气关停150多家污染企业,是污染城市转型发展、断腕前行的典范,值得很多城市学习。

    在北汽株洲基地总装厂,一辆刚刚装配完成的汽车下线,耳边就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这样的干事氛围让我感受到这座工业城市的动力脉搏。工厂内全是智能一体化的制造生产线,干净整洁安静,一线操作人员也不多,得知这里年产能可达到50万辆,我不由为株洲的智能制造生产点赞。

    @

    凤凰网

    市场部总监易彬:

    今天在中车时代电动和北汽株洲基地等企业的采访之后,让我对于株洲“动力之都”这一称号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城市,株洲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向绿色新动能产业转型,生产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各类“株洲制造”,值得大家钦佩和学习,更值得全世界侧目。此次参加“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株洲”的活动,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展示出株洲在“打造中国动力谷”这一目标上做出的不懈努力。

    @

    孝感日报

    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德平:

    @

    中国网

    编辑郑成琼:

    即兴作诗一首:“株洲矗湘水,国号动力谷。轨道连世界,航空翔神州。汽车称北京,清水塘飞鹭。壮哉炎帝里,美名天下留。”

    从城市历史来看,株洲是“新的”,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如果说,昨天的株洲是诗意的“梨涡浅笑”,那今天就是“叹为天人”,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俨然成为株洲锃亮的城市名片。让人叹服的是,它的背后是400万株洲人的眼光和胆魄:放弃500多个亿的传统工业总产值,关停150多个不可持续的传统企业,换来了城市发展的绿色天地、朗朗晴天。所以,从城市的未来看,株洲发展不可限量,壮美可期!由衷地祝福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再创辉煌,阔步走向世界!

    我没想到,原来中国动力谷不是一座大厦,不是一个区域,也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株洲的动力产业集群。

    今天参观下来,感觉株洲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方面走在了前面,无愧于“中国动力谷”的称号。株洲通过创新大力发展动力产业,可以说是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践行者。

    在北汽感受奔驰品质的生产质量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