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日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今年的六项诺奖就全部揭晓了。近年诺贝尔奖的重头戏非文学奖莫属,在看够了村上春树的诺贝尔陪跑之旅后,我们发现,隔壁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等,今年也大有看头啊。
诺奖得主笑谈
行为经济学的背后故事
经济学奖:爱买不怪你
先来看看9日晚揭晓的最后一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7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在被问及会不会像常人一样花掉奖金时,塞勒调侃说:“我会尽可能以最不理性的方式花掉奖金!”实际上,塞勒本人对“怎么花钱”可是极有研究的。
比如,常年困扰大家的“为啥逢年过节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为啥抢到100元红包比收到100元工作奖金更开心?”还有“为什么总是无法实现自己年初的存款计划?”看看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你就懂了。
塞勒研究指出,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心理账户,不同心理账户中同样面额的钱却不是绝对等值的。心理账户往往指导大家“专款专用”,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都有一个大概的心理建设。
比如,当你花500元买了一张演出门票,但在去看演唱会的路上不慎丢失了,你会选择再花500元重新买一张门票去看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但如果你没有提前购票,在前去看演出的路上丢失了价值500元的购物卡,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买票看演出。这就是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前者会导致你产生花了1000元高价看演出的错觉,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亏了”的心理影响。
收入带来的心理价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100块钱工作奖金和你在微信群里抢到的100块钱红包,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具有满足感。这是因为你的网络红包账户的心理价值要远大于工作收入账户,网络账户中的1元钱甚至比工作收入账户中的10元钱,要更“值”一些。
塞勒还曾提出著名的“交易效用”理论,这就能解释为啥你会在“双11”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他认为,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拥有“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前者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购买时的价格,后者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付出的价格与商品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即在购物时获得了多少优惠。所以不要为打折的时候买了太多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东西捶胸顿足了,因为,购买优惠商品的时候,你还在心理上获得了无法替换的购物快乐呀。
此外,塞勒的“缺乏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向短期诱惑屈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年初雄心勃勃定下的存款目标最后总是不会实现的原因。这一理论最广泛的应用就是美国的“为明天存储更多”养老金计划,促使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提前存钱。在试行这一计划的第一家公司中,参加的员工最终储蓄率从3.5%增长到13.6%。
生理学或医学奖:熬夜变丑变笨是真的
除了经济学奖对日常消费行为的解释,让网友津津乐道的还有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叫你们不要熬夜就是不听,这次诺奖用实打实的研究结果告诉你,变丑变笨都赖它。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调节生物节律,与地球旋转实现同步。他们研究发现,人体时钟基因正常时会在相同情况下打开和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如果其中的基因突变则会引发疾病。
研究指出,熬夜造成的睡眠和饮食周期失衡正是引发这种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也被发现与生物时钟有关。所以,长期熬夜容易导致高血压、内分泌异常,甚至肿瘤、神经系统的痴呆等疾病,让人变丑变胖变笨,并不是吓人的。
在这一奖项揭晓后,诺奖官方发推调侃称:生物钟研究者的生物钟被生物钟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打乱了。
物理学奖:为“引力波”正名
与其他奖项的悬念不同,今年物理学奖的几乎所有预测,都指向“引力波”,这个能追溯到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的概念。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三人领军的大型试验LIGO(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
两年前,当两个黑洞旋转着融合到一起时,物理学家们首次探测到太空中散发出来的极其微弱的波纹。一个多月前, LIGO的两台干涉仪和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的一台干涉仪,从三个地点几乎同时捕获到了最新引力波事件。这在LIGO的记录上,已是第四次。
95年前,瑞典科学院在1922年致爱因斯坦的信中说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您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考虑到您对理论物理,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工作,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与引力理论在未来得到证实之后的价值。”而现在,这些物理学家们终于用捕获到的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推测的正确,开辟了一种探索太空的全新方式。
获奖者韦斯说,“使LIGO项目得以落成的团队要大得多,我们只是这个团队的象征性人物。”韦斯表示,他计划将这笔奖金捐给麻省理工学院,来支持学生的研究。
美国中部时间9日凌晨4点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吵醒了睡梦中的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塞勒。
这位满头白发的教授当天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笑着说,看到电话号码来自瑞典,他马上预感到这一好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作为行为经济学先驱的塞勒,曾与哈佛大学教授卡斯·森斯坦共同出版一本名为《助推》的畅销书,主要介绍的是当人们深陷偏见和非理性中,“助推”如何帮助人们提升智慧,作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
塞勒的助推论认为,与其使用强制手段或硬性规定,不如“助推”人们自由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例如,超市若将健康食品摆放到顾客容易看到的位置,就能扩大销量,这比利用各种科学数据大力宣传垃圾食品如何有害健康更为有效。同样,如果学校食堂的水果能让学生一眼看见,易于拿到,也能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推而广之,如果政府机构利用行为经济学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抵押贷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作出更优选择,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受此启发,英国政府在2010年专门成立了俗称“助推队”的“行为洞见团队”,研究制定政策,以引导国民作出正确的抉择。因为这样不仅利民,而且利国,比如可节省国库在健康医疗保障方面的开支。
在接受主办方电话祝贺时,塞勒说自己的研究揭示了人作为经济行为和决策中的主体,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各种心理作用的影响。
记者会上,塞勒戏称从心理学家那里“偷”来不少理论,再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从而开发出了行为经济学。“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塞勒展示了这些人类特征是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和市场结果。”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说。
据两年前从布斯商学院毕业的美国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人向记者介绍,同为学院教授的2013年诺奖获得者尤金·法马的观点是,市场是有效的,投资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塞勒的观点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不同,他认为,人的贪婪会造成市场的疯狂,疯狂的局面又会带来恐慌。因而,即便在商学院内部,行为经济学或行为金融学相对另类。
对此,塞勒笑称,他说服不了同行们,所以只能“收买涉世不深的青年”,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经济学者接受了行为经济学。
面对记者会现场聚集的媒体人、学生和前来祝贺的嘉宾,听了校长和院长对自己赞誉,被学生们描述为“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塞勒仍不忘揶揄:今天是大家第一次不把他看做“眼中钉、肉中刺”。
化学奖:继续“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的化学奖则依旧调皮,继去年颁给化学科学家后,今年颁给了三位生物物理科学家。他们在开发冷冻电镜的过程中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清楚了接近天然状态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细模样。
冷冻电镜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的“神器”,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越来越容易。过去数年里随处可见各种物质的高清图像,从具有抗药性的蛋白,到寨卡病毒的外观,到如今生物化学的爆炸性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神器”的出现。
实际上,自2013年冷冻电镜实现重大突破——分辨率达到近原子级别,生物大分子的世界终于清晰之后,研究者们就知道,诺奖早晚会属于它,问题只是该颁给为突破作出重大贡献的哪位研究者。今年,这个答案终于揭晓了,他们是瑞士洛桑大学名誉生物物理学教授雅克·杜波切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教授阿希姆·弗兰克和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项目主任理查德·亨德森。
但也有网友吐槽表示,几个物理学家因为运用数学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设备,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果然还是一如既往、名不虚传的“理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