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证便民”专项行动中,我市取消基层证明事项175项,仅保留19项,精减幅度达90%。 “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我还活着”等一系列让群众叫苦不迭的“奇葩证明”,以及如“被动物咬伤证明”“无收入来源证明”等村(社区)及基层单位无法证明却又不得不开具的各类证明事项,将在株洲成为历史(9月28日《株洲日报》)。
为让自己少担责,哪怕群众跑断腿, “奇葩证明”的根源在于个别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避责思维”。在他们看来,给群众办事有风险,为了避免好心办坏事,最好的方式是让基层单位开具各类证明,尽可能地规避自身责任。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群“歪嘴和尚”念错经,只看个人利益,不顾为民宗旨,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不但让办事群众叫苦不迭,也让基层单位不堪重负,形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利局面。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将“清单之外无证明”落到实处。随着“智慧株洲”建设的推进,我市实体政务大厅逐步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上网一查、鼠标一点,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就可让“减证便民”进行到底。
“减证便民”的初衷是为人民群众及基层单位进一步减负,而不是就此放任不管。 “奇葩证明”做“减法”,“负责思维”更要做“加法”,各级各部门不得以取消证明材料为由放松监管责任,对于未纳入保留清单的事项主动通过数据共享、信息比对等方式自行查证或查询、征询;积极探索引入承诺机制等诚信机制,通过个人声明或承诺方式替代证明材料、加大失信行为惩治力度等多种方式,切实夯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确保责任全面落实。
“减证便民”只有进行时,没有终止符。只要各级各部门尽心尽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就可让各类“奇葩证明”无处藏身,从而进一步擦亮株洲“放管服”改革品牌,助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