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刘小波 通讯员 骆文玲 袁思师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巨变生辉!
湘江激荡,株洲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城乡一体,株洲发展的号角更加激昂。观看《辉煌中国》,大国成就的高度洋溢着民族自信;回望五年,创新转型的力度鼓舞着株洲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中国梦”凝聚全民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全局。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株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毛腾飞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要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突出绿色引领,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五年披荆斩棘,株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个走在前列”,聚焦“一谷三区”总任务,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在城乡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全局凝心聚力搞建设、促发展,屡创佳绩,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一举成功。
中心城区
更高水平的宜居环境
“
”
一、2017年,市委召开新型城镇化工作和城市工作推进会议,扎实推进特色镇的建设培育。
1、市委市政府邀请省住建厅鹿山厅长一行,以及湖南师大朱翔教授、湖南省建筑院蒋涤非院长、清华同衡规划院王小东副院长等领导和专家,多次就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召开调研座谈会议。
2、制定出台了《株洲市特色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在全市推进20个特色镇培育对象建设,力争到2020年打造1-2个国家级特色镇,建设5-10个省级特色镇;明确1名牵头市级领导、确定1个服务责任部门、引进1个合作开发企业、打造1个主导特色产业和推进1批基础项目建设。
3、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特色城镇建设的意见》,主要涵盖了扩权强镇、财税政策、金融支持、要素保障、规划建设和保障机制等6个方面,共计20条支持政策。
新开放的河东风光带。谭清云/摄
二、2016年,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行动”,建设“海绵城市”。
新型城镇 统筹发展的美丽乡村
大力实施交通畅通行动、旧城提质行动、城市绿荫行动和碧水蓝天行动。其中,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的工作中,分别启动城市断头路、交通堵点、支路和小街小巷改造项目开工94个。
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8公里,燃气管网80公里,湘江治理项目完成55%;四大城市公园启动前期建设,云峰森林植物园启动规划。
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十大基础设施项目。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株洲城镇化率达到64.09%,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中期评估。
全市构建起新型城镇布局体系,形成“一核三轴三带”城镇空间结构和“1349”城镇发展分区结构,形成沿106国道、湘江渌江和岳汝高速的三大城镇发展带。
打造望山见水,记得起乡愁的美丽乡村。株洲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和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镇建设,20个特色小镇,讲述新型城镇化的株洲故事。
农村危房改造,全市从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完成和开工30066套。2016年,我市首部实体法《株洲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子孙后代保留最宝贵的青山绿水。
转型期间的城市建设更需加力,创新的株洲更加放眼长远。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浪潮中,五年砥砺奋进,株洲的步伐铿锵有力;五年城乡巨变,400万株洲人民深刻感受“到中流击水”,“还看今朝”。
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的攸县皇图岭镇。谭清云/摄
1.湘江河东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2.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站场及铁东路核心段建设工程。3.湘江大道(S210株洲市王家坪至朱亭)。4.城市交通堵点畅通工程。5.莲株公路改扩建工程。6.湘江六桥、七桥建设工程。7.中环大道贯通工程。8.醴炎长输管道燃气工程。9.株洲通用机场。10.服饰大道。
五年来,共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4个,完成投资约500亿元,特别是2016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19亿元,为年计划的114.1%,这是我市首次突破100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38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全国文明城市”至高荣誉。
公用事业,关乎民生。株洲“两供两治”建设顺利推进,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获评“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污水处理率达95.32%,霞湾、枫溪、龙泉、董家塅等污水处理工程提升了株洲城市生命线的安全系数;燃气管网从县城向乡镇延伸;地下管廊在各大新城加速推广。“三供一业”加快移交,助力企业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五年来,全市新建、改造供水管道364.54公里;新增燃气用户29万户。
内畅外联,三年时间,三百条路,三百公里,三百亿投资,实施交通畅通行动,株洲的路网工程气魄非凡。湘江六桥、湘江七桥连续开通,湘江八桥开始筹划;东环线全部贯通,湘江大道一期通车,城际铁路通车……株洲的出行更加畅通,长株潭的联系更加紧密快捷。
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建设“一江八港”、十大湖泊湿地、十大公园、六条生态景观走廊,打造海绵城市,株洲迈出坚实步伐;地下综合管线普查,株洲做法得到中央五部委集体点赞;七大黑臭水体治理全面铺开,污水处理水平提升标准。
生态宜居成为株洲城市建设的主题词。100个小游园分布在街头和社区,万丰湖公园开园,石峰公园提升改造,盘龙湖公园开建,河东风光带开放,全面提升株洲的城市宜居指数。
绿色建筑 加快转型的“两型”示范
四、河东风光带
最新开通的湘江大道。城建档案馆/供图
建筑业稳健前行。以“两型”建设引领的绿色建筑方兴未艾,政府专门发文,规划占地500亩的建筑产业园基地,开启行业转型发展大幕。至2017年8月,株洲建筑业总承包企业一级资质已达17家,2013年来,本土项目勇摘“鲁班奖”3项,“芙蓉奖”19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平稳可控,顺利通过“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国检,承办全省现场会,得到部、厅充分肯定。建筑业对GDP和财税的贡献率稳步增长,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从10万人增加到16.7万人。
“两型”建设,绿色节能。株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湖南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先进集体,成功获批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试点城市,云龙示范区入选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试点,城市公园被动式节能房获批住建部和省级示范项目。制定出台了《株洲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全市共有1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建筑面积126.04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7万平方米。
2014年开工建设的 湘江河东风光带北起铜塘湾港,南至株曲路口,全长11.5km。西起湘江,东至京广线,28平方公里的区域都在建设范围之内。
其北段(石峰大桥-彩虹桥-红旗路口)长6.22km、中心段(彩虹桥至天元大桥)长1.65km、南段(天元大桥至株曲路)长4.2km。
风光带主题创意为“湘江画卷,时空水岸”。景观风貌建设上进行4段分区,分别为石峰生态休闲段、白石工业文明段、中心都市生活段以及枫溪生态宜居段。
打造龙抬头、白石水韵、神农眼、银河天街、诺亚方舟等“河东十景”。
湘江六桥。刘小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