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农产品量足质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稳产增效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经济作物提质增效、蔬菜扩面增量,老百姓的“米袋子”“果盘子”和“菜篮子”价廉物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初秋时节,株洲县龙船镇石龙村再生稻示范基地一片金黄,稻秆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经收割、装袋、过磅,测得亩产为1458斤。再生稻具有省工省力、省肥省药、省秧田,增产增收、米质优等特点,发展再生稻既可保障粮食产量,又可促进农民增收,一举两得。

    良种是增产的根本,良法是增收的保证。近年,我市大力实施“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等,持续开展高产创建示范,着力提升粮食产能。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优质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占比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完成水稻播种面积373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56万亩。再生稻、籼粳杂交稻和“水稻+”高效综合种养示范、推广稳步推进。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市积极优化种植结构。粮食作物方面,加快培育饲料产业,扩大玉米、红薯、蛋白桑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方面,着力引进新品种、推广综合配套技术。今年完成9个产业链项目建设,经济作物生产面积达76.6万亩。炎陵黄桃、茶陵脐橙等形成规模,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有了钢架大棚,黄瓜增产近50%,采摘期也延长了。”株洲宏畅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光辉高兴地说。今年,该公司建成200个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并装有滴灌系统。

    我市按照“抓生产、保供给,抓提质、保增收,抓质量、保安全”的目标,采取建标准化钢架大棚、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硬化机耕路等措施,1至9月,完成蔬菜提质增效面积5400亩。同时,选择炎陵水西、茶陵湖口等10多个贫困村作为蔬菜产业扶贫示范点,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助力脱贫攻坚。

    在调优结构、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同时,“产”“管”并重,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乡两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建立质量溯源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超过98%,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1至8月,全市共抽检农产品88158批次,合格率达99.88%。

    标准化生产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我市修订无公害优质稻、蔬菜、水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53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80个。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1至8月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4个。

    “新”字主阵,打造留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近日,湖南大学、长沙银行联合课题组发布《湖南县域基本经济竞争力研究报告》。这是我省首个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公布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报告。醴陵、攸县、株洲县进入20强,分别排在第六位、第十一位和第十九位。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县级经济单位在市场机制中,获取市场和资源推动发展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涉及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占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近年来,我市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要求,全力打好县域崛起攻坚战:摸准扶贫对象,找准贫困根源,选准脱贫路子,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推进县域崛起;打造好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建设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平台,打响产业攻坚战,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县域崛起;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切实整治农村环境,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新农村建设为重要载体推进县域崛起。2012至2016年,全市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15%。去年全市完成县域GDP1322亿元,较上年增长8.3%,县域GDP占全市GDP总量的54.3%,较2012年增加5.3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是县域崛起的主要载体,离不开支柱产业的支撑。我市加快建设以株洲市区-株洲县-醴陵西地区为主的蔬菜高效产业带,以醴陵南-攸县-茶陵北地区为主的稻米规模化优质产业带,以茶陵南-炎陵地区为主的特色果蔬产业带。市农委上半年争取产业支持资金5000多万元。

    实施美丽乡村提质升级“五年行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加快建设“106”国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长廊,布局完善10个“风貌相同、设施相通、产业相近”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初步建成100个“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上半年,纳入市级绩效考核的50个美丽乡村创建村,到位资金1.5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242个。不同风格、能留住乡愁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 文/钟联明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农村美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五年来,县域综合实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提效、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农村综合改革提速、民生实事发展提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县域GDP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建设了68个美丽乡村,完成了408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

    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84亿元,完成农业投资23.7亿元,实现县域GDP59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2元,同比分别增长3%、8.9%、7.3%和8%。

    袁隆平院士在天元区考察水稻生产。

    “顺”字接龙,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市农委主任陈艳娟在醴陵市均楚镇东生瓜蒌种植基地调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载体,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五年来,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型升级。

    2016年,我市出台《关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明确11条政策措施,连续两年共安排800万元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升级“十百千”工程,遴选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家庭农场,在融资、税费和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上半年,全市新增家庭农场247个,总数达1919家,其中456家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名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01家,总数达3583家,其中67家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单干的农户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联系起来,解决了政府“包”不了、集体“统”不了、单户农民“干”不了的一些问题,助推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16年,全市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12.35万亩,共销售农产品6.0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8.5万户、带动农户7.1万户,完成农产品销售45.4亿元。今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流转农村土地107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民增收的“靠山”。炎陵县耕夫子开发公司、三好果业公司等带领农户大力发展黄桃产业,为25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茶陵县万樟园林公司流转土地8万多亩,村民每年可领到土地流转金300多万元、务工报酬1000多万元。

    “特”字牵头,产业在融合中健康发展

    “活”字为要,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

    土地确了权,处处能赚钱。“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啥也不管,一年收入1230元。”9月20日,醴陵市均楚镇殷家冲村贫困户罗飞林对记者说,他将3亩土地流转给回乡创业的罗传泉种瓜蒌,不仅可得到租金,还可以从瓜蒌地上获得务工报酬。

    近年来,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在发展思路、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经验“可复制”、成果“可检验”、改革“全覆盖”、群众“可受益”的目标,我市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22个农村改革专项文件,采取27项农村改革措施,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等10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农村各项改革全面铺开,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只好让耕地荒着,另一部分农民则需请假回来种地,遭遇“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赚钱”的尴尬。2014年,我市启动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给土地换上新“身份证”,让想务工的放心进厂、想种田的大胆包地。通过“一月一督查”加快工作进度,以现场会、推进会等形式解决突出问题。至9月底,全市确权工作进度在全省排名第三。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好集体所有权、农民财产权、经营收益权的关系,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出台实施意见,引导农村土地稳妥有序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类施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村民的土地,开展集约化经营。

    通过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近日,2017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名单出炉,炎陵县艾香坊客家特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33家企业榜上有名。此次评选重点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从组织形式、规模效益、带动能力、企业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最终确认名单。至此,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1 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4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它们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810家,农产品加工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较上年增长21%,涌现年销售收入逾亿元的企业35家,唐人神集团以116亿元的业绩成为行业翘楚。

    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方面积极培育和扶持,为农业企业发展找门路、想办法,上半年,通过银企对接,为龙头企业融资35亿元。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价,“留优汰劣”,对监测不合格的,取消其龙头企业资格。1至9月,全市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规模以上加工龙头企业增至243家。

    近年,连通一、二、三产业,既可愉悦市民、又能致富农民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我市以星级农庄创建为载体,培育了华亿庄园、耕食记创意农园等一批有档次、有品位的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企业增至834 家,其中规模以上休闲农庄72家。1至9月,全市休闲农庄接待游客356万人次,预计实现经营总收入7.3 亿元,同比增长52%。

    我市还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土特产”的市场竞争力。至今年8月底,农业领域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湖南名牌产品18个、湖南省著名商标60个,3个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18个产品品牌编入“湖南省农业品牌目录”。

    同时,大力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港洽会、农博会等,充分展示株洲农产品的“颜值”和“气质”。今年组织1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株洲(香港)农产品交流会”。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依托“企易帮”等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

    株洲县专业蔬菜生产基地。

    炎陵黄桃喜获丰收。

    游人骑车在茶陵县秩堂

    镇的油菜花海中穿行。

    大院农场高山茶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