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铺就幸福路 群众住进安心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新闻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 袁思诗

    10月10日,“砥砺奋进的五年”·株洲城乡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局长何安国介绍了全市五年城乡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项目验收由数月 缩短到10个工作日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株洲日报讯 项目从竣工到验收需要多久?株洲的答案是:一切从快。10月10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工程验收平均由过去的4至5个月缩减到目前的10个工作日。

    据介绍,在工程验收阶段,采取并联审批模式,由市住建局牵头组织国土、规划、房产、园林、人防、气象、灯饰等相关部门共同审查资料、现场踏勘,进行综合性验收,一个公章对外办结,验收结果抄送相关部门,建设项目审批耗时由过去的4至5个月缩减到目前10个工作日,同时精简各项资料3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项目验收审批效率,有效地推进了审批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自2015年6月改革实施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共办结合并验收项目251个。

    全市绿色建筑面积

    达到126万平方米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株洲日报讯 这五年,株洲的绿色建筑发展如何?昨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绿色建筑面积126.04万平方米,全省仅次于长沙。

    今年,大汉·希尔顿等项目获得省住建厅绿色建筑立项,至此,全市共有1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证书。

    同时,五年来,市住建局分别完成商品混凝土和散装水泥供应2219万方、2126万吨,建筑节能备案38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7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250余万平方米,今年将如期通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级验收。

    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投资首破百亿

    五年来, 共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4个,完成投资约500亿元。2016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19亿元,为年计划的114.1%,我市首次突破100亿元。五年来新建城区道路里程达230余公里,交通路网更加快捷、便捷。

    “一环十一射”快速通道格局进一步完善。东环北路、湘江大道、武广大道等一批快速通道,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洞株路、铜板路、S330武广高铁株洲站至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等项目的建成通车,拓展了市区与长沙、湘潭的对外联系通道,促进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城区道路系统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湘江七桥、湘江六桥、神农大道、云龙大道、荷塘大道等一大批骨干道路和跨江大桥,增强了中心城区南北向、东西向的贯穿性和通达性。湘江六桥、芦淞路铁路涵洞改造以及江渌路跨铁路涵洞等项目建成,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目前正抓紧建设机场大道、航空大道、环保大道等园区产业道路,将为“十大新城”的开发提供交通保障。

    居民出行环境进一步好转。五年来共新建或提质改造支路及小街小巷100余条,进一步畅通了城市交通微循环和“毛细血管”;建成区道路面积由1156万平方米增加到1681万平方米,路网密度从5.65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6.1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11平方米增加到13.5平方米,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制图/赵强

    转型升级 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稳定在6.5%以上

    五年来,建筑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支柱地位日益巩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产值和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至2016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从332.18亿元增长到620.24亿元,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约24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产值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近五年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稳定在6.5%以上。2017年上半年,建筑业增加值占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更是达到7.03%,建筑业对全市经济建设的贡献进一步显现,支柱产业地位显著。

    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仁达大楼”、“高科·总部壹号”、攸县政务中心项目获得国家行业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全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连续多年实现“零死亡”。五年来,连续确保了质量验收合格率100%。

    城乡统筹 皇图岭成为株洲首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五年来,我市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株洲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成为我市首部实体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株洲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株洲市特色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特色城镇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市住建局承办了市委新型城镇化工作和城市工作推进会,组织了“ 千企千镇工程进株洲”专题论坛,开展了“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专项课题研究,攸县皇图岭镇成功获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成果丰硕,反响良好。

    民生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5个,其他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正在抓紧进行。

    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完成改造26276余户,创造了“集中联建、整村推进”的株洲模式,改善了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到2016年底,全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为27203户,已完成15460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为8088户,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工6358户、竣工4124户,开工率78.6%,竣工率51%。

    绿色发展 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改革创新 “容缺”办理获得李克强点赞

    五年来,通过湘江保护和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一系列举措,我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

    落实“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要求,全面实施“截流、扩能、提质”工程,先后完成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污泥处理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和霞湾、董家塅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目前,我市拥有10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座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全市污水总设计处理能力已达到67.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A标,合格率均达到100%。

    扎实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全市共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关停污染企业473家,拆除烟囱452根,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枫溪港、建宁港、凿石港等城区7大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竣工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先后建成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批大型公园绿地景观和108个街头小游园,提质改造绿化面积15.51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79%,绿化覆盖率达41.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8㎡。

    我市加速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社会效益。

    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将相关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统一纳入市政务中心窗口办理,压缩法定审批时限50%以上,压缩部门审批受理资料30%以上,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助推了项目建设。2016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驻政务中心窗口办件量达3436件,是2015年的10倍以上。

    推出“容缺办理”制度。在申报单位办理施工许可、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合同备案等手续时,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相关行政手续有欠缺的,先予受理和审查其申报材料,办理临时许可。近年来,市住建局为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桂花路新建工程等100余个项目争取工期3—6个月。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株洲时,对我市“容缺办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推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联合审查。2015年6月1日起,市住建局牵头组织初步设计联合审查和建设工程合并验收,实行一个公章对外办结,用“权力减法”换来“市场乘法”。该举措实施以来,共完成初步设计联合审查项目320多个、合并验收项目270多个,项目审批耗时由过去3至4个月缩短到目前的11个工作日,项目验收审批耗时由过去的4至5个月缩减到目前10个工作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