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峰区委副书记、区长 邓元连
从2013年全国第一个自贸区落地,全国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容”,形成“1+3+7”的布局,成为我国新一轮开放的重要平台。株洲作为长株潭融城的核心区,有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坚实的工业基础,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与自贸区市场对接,提前谋篇布局,就会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竞争中丧失先机,甚至在倒逼中夹缝生存。
株洲如何在对接自贸区中找准切入口?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是思想上的准备。要加快普及自贸区相关知识,树立开放思维和服务意识,学习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创新株洲开放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发挥比较优势、营造竞争优势”的思路,转型升级重点区域,抢点布局重大载体,超前谋划,因势利导。
二是人才上的准备。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突出位置、优先位置,在利用自贸区的制度和理念之前,必须要先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的人才队伍。
三是政策上的准备。尽管目前我省还没有获批成立自贸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那些通过自贸区试验成功的政策引用过来。通过制度创新,缩小内陆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缩小自贸区内、区外的差距,以优质的营商环境承接“溢出”的企业。
从操作层面,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熟知规则。建议分批组织干部到上海、广州、武汉等自贸区参观考察,增强领导干部感性认识。有针对性地分批次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本土干部。同时,适当加强本市外向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人才的交流,并利用株洲的职业教育优势,增设与外向型经济关联度比较高的专业,为本地企业快速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
二是苦练内功。要构建招商引资政策洼地,迅速出台一批支持招商引资的“干货”,并加强优惠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配套性和有效性,让企业有直接的获得感。要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提供相对稳定、透明、开放、公平的规则体系,为各种经济主体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降低其参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招商引资不是一厢情愿的让步,单纯的开放让利解决不了问题,它应是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观念、规则、市场布局的深度融合。要构建诚信契约政府,建议各级政府对过去已作出承诺的事情列出清单,分门别类逐步解决问题,全面履行政府责任;对以后的招商承诺,要科学分析,慎重研究,一诺千金,逐步创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精准对接产业,提前应对我国自贸区扩容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株洲·中国动力谷主打产业全球布局和产业整合,并把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打造成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有机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三是搭借平台。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科学构建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招商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缩短出口退税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积极降低与自贸区的政策落差。同时,加快广铁物流、中车物流、中南·金杉国际商贸物流建设,有效对接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湘欧快线,整合物流形态,打造国际化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构建对接长沙、武汉、广州更便捷的交通网络,为产业配套对接做好充分准备,着力搭建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第二次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四是加快融合。作为央企、省企较多的株洲,一方面要主动助推国有企业加快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借此契机,整合株洲民营资本,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拉长株洲区域经济结构短板,尤其是株洲·中国动力谷主打产业的配套企业,使之成为株洲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要用好株洲拥有的地方立法权,自主制定一批地方性法规,对开放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家法律政策框架内,该担当的要担当,该创新的要创新,该革除的要革除,真正将株洲融入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