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到动力谷 文化基因是创新的源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 峰

    创新是新技术、新知识的商业化应用,并转化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文化基因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为创新提供着恒久的动能。

    不同国家的文化特性产生不同风格的创新产品。例如,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我行我素,美国多有从0到1的突破式、颠覆式、外向式创新,更新换代,“喜新厌旧”,“前浪死在沙滩上”。德国人善于独处,耐住寂寞,喜欢捣鼓,周密严谨,德国多有从1改进到100的递进式、改良式、内置式创新,聚焦一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而,苹果手机出在美国,西门子冰箱出在德国。

    然而,即便在美国内部,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地区坐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诸多知名学府,技术和人才一流,为什么成功的创新远没有硅谷那么多?

    硅谷一直被波士顿在内的多个地方模仿,却未被超越。所有硬件都可以复制,包括创新机制,但有一样东西至少短期内难以复制,那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硅谷创新,究其本质,源自于其独特的精神特质。

    硅谷的精神底色是冒险。早期淘金热和西部大开发吸引大批冒险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造就出开拓的勇气与叛逆的性格,塑造出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精神。创新意味着突破与颠覆,意味着失败是常态,没有失败、犯错、试错、纠错,就没有创新。风险投资与研发项目都可能失败,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少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就难以有持续的创新。

    湖湘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屈原、贾谊的文风,特别是屈原辞赋中所表现出的气象万千的想象力和开放兼蓄的创造性,更成为湖湘士人勇于创新的源头。魏源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学名臣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个翻译馆、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湖湘文化迸发出创新活力,激发近现代湖南引领风气之先,人才辈出,成就非凡。

    株洲是座火车拖来的移民城市,交融并蓄,追求卓越,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海纳百川的气度,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200多个第一,塑造出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创新是株洲这座城市的特有基因。在创新开放战略的指引下,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既要做强做优传统的优势产业,又要“无中生有”创造新业态、新产业,而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创新。

    创新的主体和创新力的载体从根本上都是人,创新无非是个人禀赋的自然发挥和充分展开,创新驱动无非是人才驱动,本源上,是文化基因驱动。

    打造创新文化新高地。我们要营造勇于冒险、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文化氛围,鼓励个人创新的热情、好奇、质疑、敢想、尝试,“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孕育创新的“种子”;让各式各样创新的点子、主意、设想无障碍地涌现,为创新的尝试及时、恰当地配置资源;建立容错机制,特别是在科研创新中,不容许失败,就是不容许创新,不容许成功。

    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引进“做乘法”,全面对接“芙蓉人才计划”;提升人才“场”的浓度与密度,技术、产业、金融资本、创意、中介服务等各领域人才汇聚,高频互动,相互碰撞与迸发,产生化学反应。

    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创新活动需要政策、法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渠道、市场互联互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金融资本创新,技术、企业、市场、资本无缝对接,各种创新要素被巧妙地嵌合在一起,衍生出从技术研发、产品化过程、资本化运营、产业化扩展的创新链条与创新“生态圈”。

    只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想法、创新的发明、创新的产品、创新的产业源源不断地孕育、发展、壮大,创新在株洲大地定会大放异彩,中国动力谷定会世界瞩目。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