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制豆腐,豆香贺家坪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沙淑婧

    豆腐,是攸县一张闪亮的名片。产业扶贫,攸县石羊塘镇贺家坪村把目光锁定种豆制豆腐。

    流转土地规模种植黄豆,成立加工作坊纯手工制作豆腐,贺家坪村激活了豆产业,61户贫困户趟一条特色脱贫路。近日,记者进村闻豆香。

    一块小小豆腐,需数十道工序

    在贺家坪村姚背岭豆腐坊里,十几名工人统一着装,围在一口1.2米口径的大锅前,烧沸过滤好的豆浆,浓郁的豆香飘出很远。

    这个投资50万元的豆腐作坊,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委牵头,村里能人出资组建,做事的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浸泡、打碎、过滤、熬煮、点卤、压制等数十道工序,均由手工完成,保证了豆腐的原汁原味。

    “我家祖上就是开豆腐作坊,每一道工序手把手地教。”48岁的廖双玉负责豆腐作坊的技术指导,过去这门手艺是不外传的,如今她想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为了保证新鲜豆腐第一时间上餐桌,作坊一般是从凌晨开工,到上午八点能熬出近30锅豆腐。“一锅豆腐抛去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利润在100块钱左右。”村支书谢文革介绍,一个豆腐作坊,一年下来相当于给村里带来个百万产业。

    豆腐作坊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谢福友越过越滋润。他的妻子因肢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父母患病需要药物治疗,两个小孩正在读书,以前仅靠外出务工的微薄收入养家,现在在豆腐作坊做事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块。去年,他还承包了50亩油茶林抚育,3口鱼塘也有上万元收入,全家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种出好豆苗,把好原料关

    制作豆腐,好的原材料是关键。贺家坪村开辟了400亩黄豆基地。

    “眼下这批黄豆已经收了,种上了中药材。”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樟仔正在基地除草,种豆采豆,一天收入上百元,老王成了家里最忙碌的那个,收入不亚于年轻人。

    “贺家坪村有种植黄豆的历史,但基本是在田垄边小范围种植,没有形成规模。”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俊介绍,为做活土地文章,延长产业链条,他们吸收贫困户入股,成立了文良黄豆种植合作社,安排贫困户就业,做大产业规模。

    事实上,目前的种植规模,还难以满足豆腐作坊的原材料需求,当地计划再流转400亩土地,种植优质黄豆。

    “我们正在摸索豆制品小袋加工,依托电商打响贺家坪村的豆腐品牌。”谢文革介绍,贺家坪村还入选了旅游扶贫村,将来要依托特色农产品带活旅游经济,带领更多村民脱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