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业务转型:抱紧“大腿”进入造纸运输、汽车生产等领域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1987年成立之初,株洲市特种链条厂(现为株洲市特种链条有限责任公司)只是荷塘区一家个体经营的小工厂,流动资金不足1万元,厂房不到30平方米。
如今的特种链条厂不仅在传统市场站稳脚跟,占据全国造纸业输送设备70%市场份额,还在机器人、立体智能仓库等领域积极探索。30年时间,从一家小工厂,变身成为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现代化企业。
在特种链条厂位于高科汽配园3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从原料钢材到初步成型、特种链条生产完成,再到最后产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
30年前的1987年,董事长钟国英带领几名师傅在荷塘区开了家30平方米的小工厂,规模虽小,但大家做事的干劲很足。3年后,这家个体经营的特种链条厂和原荷塘铺机械厂合并,变更为乡镇企业,更名为株洲市特种链条厂,当时年销售量达到300万元。1993年,市特种链条厂趁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契机,新建了厂房,购买了新设备。
为了打开市场,特种链条厂始终在不断转型,也在一次次转型中让业务得到拓展,公司得以壮大。
特种链条的应用非常广,产品广泛使用在冶金、汽车、矿山、轻工、陶瓷、纺织、建材、造纸等行业,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特种链条厂始终把技术攻关放在第一位,通过和中国轻工合作,在国内最早起步开发出第一代纸业输送链条,完全替代造纸设备上的进口链条,成功实现进口链条国产化,并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通过和中国汽工合作,产品打进汽车生产线运输市场,如今,北汽、陕汽、北京奔驰总装线上的特种链条,都出自该公司;通过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长沙有色设计院等长期合作,共同开发有色金属行业链条项目,成功实现了剥锌机进口链条的国产化。
以往,国内的特种链条都得依靠进口。如今,株洲特种链条厂的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传统制造转型:进军机器人、智能仓库等智能行业
2012年,株洲市特种链条有限责任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荷塘区的厂房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于是来到新区,在汽配园扎根。同时,依托在运输链条领域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该公司全体股东组建了株洲华伦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企业深度转型发展道路。
在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了一台造型独特的“小黄”。 株洲华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介绍,该公司目前逐渐从传统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开始尝试使用智能化生产,“小黄”就是一台机器人,主要用于焊接,和人工焊接相比,精准度高且效率高。
除此之外,产品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该公司已经从特种链条领域,进军智能仓库设备和立体停车设备。
刘伟演示了全程自动化堆垛的立体智能仓库储存过程。他在电脑中输入编号及操作指令,装有原材料的货箱就从高处传送到眼前。
通过自主研发,该公司研发的智能仓库还增加了恒温恒湿功能,目前他们公司的智能仓库已成功被中车株洲所旗下一家公司采用。
“转型升级是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主动求变,才能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刘伟告诉记者,智能行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更高,他们相继和长沙理工、湖南工大、南京理工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每年的科研投入占企业年销售额的5%至10%。预计到2020年,该公司完成转型后,年产值有望达到1.5亿至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