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宗炎在陶吧指导顾客制陶。 周卓灵童 提供
□ 株洲日报记者 周卓灵童
近几年,兴起了一个名为“陶吧”的休闲场所,在这里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加工、制作陶器。记者了解到,在素有株洲“798”之称的声色艺术工厂也有了陶吧,而店主更是陶瓷界的老匠人肖宗炎。
苦心钻研44年,不忘初心当创客
今年66岁的肖宗炎,从事陶艺44年,是一位高级陶瓷工程师,此前在多家陶瓷上市公司担任生产厂长、技术厂长。
“我更希望别人介绍我是一名陶瓷创客。”看着过去辉煌的“简历”,肖宗炎似乎更看重当下。他称自己如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创客,是声色艺术工厂陶吧的创始人。
面积不大、装潢简单、氛围厚重.......步入声色艺术工厂陶吧 ,各种各样造型的陶瓷工艺品在橱窗内陈列着。杯子、瓶子、碗、笔筒、碟、壶等各式道具围绕着肖宗炎和学员,短短几分钟,一堆散乱的泥土就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得花点心思。”肖宗炎说,货架上的陶瓷工艺品,是通过揉泥、拉胚、彩绘等多道工序成型的,作品一部分是他和徒弟制作的,而绝大部分是小孩在这里学成的作品。
如今,肖宗炎的陶吧店初具规模,来学陶、做陶的人越来越多。肖宗炎介绍,目前陶吧盈利方式非常简单,主要是孩子们亲手体验制作陶艺,收取一定的材料费。另外,有兴趣的孩子,在体验后会想学习更多的制陶技术,参加培训的话,陶吧收取培训费。“陶瓷是株洲的名片之一,需要将这门手艺让更多人知道。”肖宗炎说。
想寻觅更多的陶瓷爱好者
项目好,手艺精。那陶艺工作室的收入怎么样?
“开陶吧的重点不是盈不盈利。”肖宗炎说,他现在正是享受天伦的年纪,可有一件事情始终牵动着他的心,那就是传承。他不仅要把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不让手艺失传,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陶瓷贴近市民生活。
肖宗炎说,以前制陶手艺是件很隐秘的事情,一个人在创作时有人从旁边经过,就会马上拿布盖起来,生怕别人看到了一点点,怕别人学会了,自己会“没有饭吃”。他深知,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贴近内心、贴近生活的。
记者了解到,肖宗炎的陶吧自去年开业以来,深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不少市民也愿意在这里花上半天时间,亲自体验陶艺的乐趣。也许每个人的天赋不同,领悟有快有慢,但真正感受到了鲜活的艺术,这才是肖宗炎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