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大势已成 职业教育亟待扬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9月28日,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与众多精美瓷器相辉映的,是全新下线的北汽绅宝D50汽车。

    鲜为人知的是,这批抢眼的“红宝贝”,诞生在一座具有“智能、透明、互联、绿色”属性的智能化工厂。

    不止北汽株洲分公司二工厂,对标“中国制造2025”,我市部分企业已瞄准智能制造方向,开始转型升级。

    但“机器换人”之后,操作机器的人从哪里来,成为困扰企业用人的普遍问题。

    近日,记者深入部分企业及职业教育院校,看他们各自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探索和实践。

    A

    “机器换人”正在进行时

    8月中旬,北汽株洲分公司二工厂举行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这座代表北京汽车自主品牌旗下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工厂,让全国60余名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和评车人大开眼界。

    焊装车间,一期投用的176台德国KUKA焊接机器人,让发动机舱总成、地板总成、侧围总成、门盖总成等实现100%自动化焊接,全线采用的柔性总拼切换系统、高速辊床输送系统、在线激光测量系统、抓件视觉纠偏检查系统、机器人涂胶与视觉检测系统、焊接设备群控管理与焊接自适应功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焊装车间的智能、绿色制造。

    涂装车间,智能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等先进自动化生产管理技术,让自动化率达78%,其漆膜外观质量标准整体接近北京奔驰A、B-class的外观标准。

    转身、伸臂、定位、点焊……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的生产车间,十几台自动焊接机器人也替代了人工。

    相比人工操作,同一道焊接工序,一台机器人可减少2至3个人工成本,生产效率提升两倍,一次合格率也从70%上升至95%。

    在该公司城轨事业部的地铁车底焊接车间内,更是新增了全焊接机器人的生产线,一年可降低成本近500万元,耗材损失减少近200万元。

    相对来说较为传统的醴陵烟花行业,也于上月开启了“机器换人”的新征程。

    醴陵中洲烟花金利来分公司,3条组盆烟花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有别于传统烟花生产企业,这里的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醴陵中洲烟花行政部部长熊铁军介绍,组合烟花自动化生产线单班生产只需要11名员工,占用土地最多为30亩,年产值最低可以达到1亿元。相对于传统手工作业而言,同等条件下,它可以减少涉药人员90%以上,节约土地资源达到80%以上。”

    以此为基础,一个占地2000多亩、10条生产线的烟花自动化生产示范基地,正在该市李畋镇建设,其中的1、5、6号线已经投产。

    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株洲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抽查的623家工业企业中,发现有61家企业有填报“机器换人”,占比达到10%左右。

    “智造型”产业工人“缺货”

    B

    “机器换人”,带来的是设备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但因“智造型”产业工人的“缺货”,让部分企业在追赶智能制造时尴尬不已。

    李崇宝是我市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去年年底的一次德国考察学习之行,让他做出了升级生产设备、逐步实现智能生产的决定。

    年初,他耗资3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一条生产线,1个多月的安装调试之后,生产线正式投用。

    按照德国工程师此前设置好的设备参数及生产流程,工人师傅们只需进行简单操作,一切顺顺当当,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原料成本更是大幅下降,这样的效果让李崇宝很是满意。

    2个月后,问题来了。

    因公司对主打产品进行调整,其原料添加比例以及生产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对此前设置好的机器参数进行调整,但找遍公司上下,竟没有一人能够胜任。

    为解燃眉之急,李崇宝不得不花重金,从德国请来工程师,并对企业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目前,李崇宝引进的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在磕磕碰碰中已运行半年有余,但真正能够将设备操作得得心应手的技术工人,他还没有得到。

    “对外招聘过几次,碰到过2个我需要的技术人员,但一个要价太高,一个嫌我们公司太小,都没能留住。”他说。

    李崇宝的遭遇并非孤例。

    去年,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完成部分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一年来,生产线虽然运行顺畅,但碰到设备故障或者需要重新编程等问题时,技术工人仍不能完全胜任。

    “我们现在的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是做一门专一门,但产业升级对一线员工提出的要求,显然不止于此。”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晟昱说:“机器换人的面还不大,人才缺乏的问题不是很凸显,但必须现在开始着手解决,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产业工人。”

    对于刘晟昱的这一说法,经营劳务公司多年的陈敏仁非常认同。

    他介绍,近几年,企业的用人需求出现明显变化,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人已渐渐没有市场,此前一些炙手可热的机械类技术工种,现在也少有企业问津。

    记者近期在我市多个人才市场上看到,许多招聘机器人维护、操作、编程的岗位,月起薪都在4000元,高至近万元,虽是“急招”“急聘”,但不少企业仍空手而归。

    上月,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

    C

    ◀北汽株洲分公司二工厂的智能化焊装车间。

    廖明 提供

    职业教育加速追赶

    在株洲本土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制造,并为“智造型”产业工人稀缺而惴惴的同时,肩负培养产业工人重任的职业教育院校,已经开始为适应智能制造而奋力追赶。

    9月30日下午5时,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的学生们都已背起行囊,踏上了国庆小长假的旅程。但该校车辆工程学院的一间教室里,院长李治国还在和学院的部分骨干教师,为新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在探讨、争论。

    “汽车的技术更新换代快,必须把握产业脉搏,开设新的专业,依据新的岗位培养新的人才。”在李治国的构想中,学院将于近期围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无人驾驶等方面,开设3至4门新的课程,以适应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他看来,“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去实现智能化的操作。这就意味着对于“机器换人”换下来的人、以及即将走向一线岗位的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机器的操控者。

    教室里的一个城市模拟沙盘,就是该院为培养学生在汽车智能化运用各方面设置的实操平台。

    借助电脑的数据编程系统,各类汽车上的零部件,以及沙盘上的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材组装检测微型汽车、编写底层运行程序、设置汽车自动驾驶信号系统,实现汽车在无人驾驶情形下的视频抓取、道路识别、自动避让、信息沟通等各项功能,培养其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院还正在申报建设汽车自动驾驶轨迹规划和避障控制工程实训室,李治国希望通过这一实训平台的搭建,与院士专家合作,让该领域的高端技术在职业院校“落地”,并为其培养产业化应用的技能型人才。

    林伟是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刚进入大二第一学期的他,已能将工业机器人操作得如臂指使。

    2015年,学校申报成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去年正式开班招生,明年,林伟将是该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

    该院工业机器人专业负责人何俊艺老师介绍,尽管专业设置不到两年,但包括林伟在内的该专业学生,已在省内外各类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比赛中斩获佳绩,而这些还在校的学生,已经收到用人单位伸来的橄榄枝。

    何俊艺透露,目前该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虽然仅有2届学生2个班,但明年职教城的新校区建成后,专业规模将适当扩大,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新专业在成立的同时,部分老专业也在改造升级之中。该校的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器制造与自动化等老牌专业,已整合形成智能制造专业群。

    “智能制造,很大程度上需要跨专业、多学科共同完成,整合专业群,就是让各学科的基础应用知识,在各专业普及,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该校相关负责人说:“人才教育和培养需要过程,但奋力追赶之下,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产业工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