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为了亿万人民的美好向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这一庄严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立愚公志、啃硬骨头,合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这块最突出短板。

    5年来,国内考察调研每到一处,习近平总书记几乎都要到老乡家中看望,看真贫、扶真贫,提出一系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略。

    新华社记者日前赴太行山等革命老区,以及贵州等贫困地区进行回访。这些地方以总书记的嘱托为行动指南,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正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坚决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而不懈奋斗。

    锁定底线任务,全国人民要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9月下旬,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几户人家的院落在热火朝天地改造中。72岁的唐宗秀正在新翻修的房子里收拾东西。“真想再跟习近平总书记念叨念叨我家的变化。”她说。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这个太行山里的偏僻村庄访贫问苦。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唐宗秀家的新变化,来自危房改造政策。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土坯房被翻修一新,屋顶提高了60厘米,门窗装了双层玻璃,外墙加了保温层,还装了空气源热泵,冬天屋里有20多摄氏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阜平县顾家台村,66岁的顾成虎去年就把旧房置换成了新房。现在他和老伴享受低保、养老待遇。

    那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顾家台村说,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如今的顾家台村,灰瓦民居特色鲜明,圆梦广场宽敞漂亮。村里卫生室、文化中心、文化书屋、健身广场、幸福院、数字影院一应俱全。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多元。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的标准,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简称“两不愁三保障”。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有发展的基础。

    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迎来了“新生”。85岁的村民马岗每天清晨都在火炉上熬煮“罐罐茶”。自从家里重建了房子、通了自来水,他的日子过得惬意。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看望群众。在马岗家的炕头,习近平与他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那时的元古堆村如同其名,是一片“远古”之地——吃水得去村头的泉里挑。

    如今的元古堆村,基础条件改善了,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221户、1098人减少到目前的11户、50人。

    5年来,全国脱贫攻坚重拳频频出击,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项目快马加鞭推进。其中,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可谓扶贫“壮举”。

    挖“穷根”精准发力,下“绣花功夫”治贫困顽症

    天气渐凉,但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却是一番热闹景象——十八溶洞景观正在开发,十八洞品牌矿泉水厂正在兴建,游客络绎不绝,农家欢声笑语。

    这个村过去由于基础设施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到2013年村内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225户中有136户是贫困户,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0多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如今,这个因贫穷而“出名”的深山苗寨,依托精准扶贫再次出名。

    3.5米宽的盘山小路升级成6米宽的柏油马路,家家门口修了石板路、户户通了自来水,农网和民居改造也全部完成,去年又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自2014年以来,村里已有12名大龄“光棍”宣布“脱单”。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民居环境、精准提供民生保障,十八洞村探索出“四大精准”分类施策之道,扶贫经验已辐射湖南各地。像十八洞村这样在“精准”二字上下足了功夫的贫困地区,如今都已面貌一新。

    记者日前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随处可见农家菜馆,山上是大片的桃林,山洼则是茶园。

    2016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给乡亲们拜年,了解精准扶贫情况,到贫困户张成德、彭夏英夫妻家看望。

    时隔一年多,记者见到彭夏英时,她刚从自家的黑豚鼠养殖棚回来——这是村里兴办的脱贫项目之一。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铭记总书记的嘱托,去年她和家人商量后下决心拿出多年积蓄,又把住了大半辈子的农房腾出来,按照同时容纳60人用餐的规模,置办了餐具、桌椅,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短短一年多时间,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关键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像彭夏英这样,抓住机遇积极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在贫困地区比比皆是。

    激发内在动力活力,靠发展真正甩掉贫困帽

    9月下旬,陕北的苹果又红了。

    “2014年收了4000多斤苹果,2015年1万多斤,2016年5万多斤。”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盘算着说,“去年这10亩苹果园,收入有30多万元。”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总书记关心的那片果园,如今愈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全村种了1200亩苹果树,形成了 “张卫庞”“梁家河”等高端苹果品牌,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陈泽申,就努力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扶贫理念。

    去年4月,在陈泽申家的砖房前,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强调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陈泽申家只剩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然而他的脱贫之路却一年一个“脚印”踏实向前。2014年,县乡政府用互助资金帮他安装了光伏电站,上网后每度电盈利1元,靠着“晒太阳”,全年有了3000元收入。那一年,陈泽申还开始养羊,第二年卖了3只羊,又是3000元收入。

    今年,老陈又养了一头黑毛猪和14只乌骨鸡。闲时做保洁员、帮人料理茶园,加上扶贫补贴,他的收入将突破2万元。多年前曾寄希望于改变家门朝向从而改变命运的农家汉,如今正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了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成为脱贫攻坚战役“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的王治强,也是一位找准了自身发展路子的“赢家”。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因脱贫致富才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叶茂。2015年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已摘掉贫困帽子的村子,考察脱贫之道。

    王治强对当时的场景如数家珍:“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总书记在我家院子里座谈的时候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如今的花茂村,有村集体公司,有产业协会,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生长着农民增收致富的种子。

    人民在心,使命在肩,号角声急。一股凝聚着巨大热情和能量的磅礴之力,正在深刻改变着贫困面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高奏凯歌,全国人民将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据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