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谷承载千亿陶瓷产业梦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逸峰 通讯员 郭健 张勇 廖蔚佳

    株洲日报讯 夜色下的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流光溢彩,与不远处的醴陵瓷谷异型建筑群交相辉映。9月28日至30日,一场盛大的陶瓷博览会将在这里举行,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醴陵,聚焦中国陶瓷谷。穿越两千年历史沧桑,瓷都醴陵蓄势待发。中国陶瓷谷的巨轮,承载千亿陶瓷产业的梦想,破浪远航。

    科技创新,打响醴陵陶瓷区域品牌

    今年3月,陶瓷3D打印机惊艳亮相第七届湖南工艺美术大奖赛。该产品由醴陵市陶瓷3D打印研究所研发,具有快速成型、无需模具制作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用陶瓷、艺术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生产领域,市场前景巨大。

    在湖南正阳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展厅,陶瓷刀具、陶瓷手表、陶瓷手机壳、陶瓷光纤插芯等高科技陶瓷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醴陵陶瓷人不断巩固釉下五彩瓷的地位,还成功研发出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陶瓷新材料等多类新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陶瓷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其中80%实现产业化,拥有20名国家级陶瓷大师和271名各类省级陶瓷大师。

    2016年,醴陵市获批全国第三批陶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级日用瓷、电瓷出口产品安全示范区。目前,该市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个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还有10个国家级、61个省级品牌。醴陵陶瓷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及欧洲、中东和南美等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用瓷产量占全国的13.6%,世界的10.8%;电瓷产量占全国的30.6%,世界的26%。今年6月,湖南省地方标准《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正式颁布实施,醴陵陶瓷品牌影响力、在陶瓷行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文化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月18日,湖南省首届创新奖公布,醴陵瓷谷等9个项目荣膺“文化创新奖”。醴陵瓷谷是唯一一个将陶瓷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发展平台,投入使用两年多来,承办大型展览展会、论坛讲座等10余场,共接待观展人数超50万人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成为醴陵全域旅游的龙头景点。

    醴陵陶瓷生产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2011年,醴陵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这里,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加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沩山古窑址”的开发建设,推进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实施,打造陶瓷历史文化的研究地、陶瓷漂移族的创作聚集地;广泛征集以“釉下五彩瓷”为标签的主题曲和文化剧,打造“世界釉下五彩瓷之都”;激活陶瓷旅游,做精陶瓷体验,推进融图兰朵酒店、大师创作楼、陶瓷古村落、陶瓷特色街区为一体的陶瓷生产体验区建设,着力打造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促进“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文化融合,会展经济,正快速引领醴陵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6年,醴陵共接待游客453.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7亿元,增幅均超过20%。这其中,陶瓷工业旅游功不可没。

    喜迎瓷博会

    相关链接

    中国陶瓷谷的产业背景

    醴陵陶瓷已逐步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包装、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程陶瓷、陶瓷新材料等五大系列4800多个品种,现有陶瓷企业65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去年陶瓷产业实现产值623.8亿元。

    中国陶瓷谷的规划蓝图

    中国陶瓷谷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基础投入超200亿元,包括国际会展中心、“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子湖、釉下五彩城、总部经济园、熊希龄广场等20余个子项目,着力打造国内外独树一帜,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产业名片,力争2020年将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并搭建5大公共平台,建设5大陶瓷产业基地。

    中国陶瓷谷的政策路径

    醴陵市相继出台陶瓷千亿产业发展规划、陶瓷产业“十三五”规划、陶瓷产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等规划计划,积极打造陶瓷产业“1155”工程,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陶瓷企业规模化、日用陶瓷时尚化、电瓷电器智能化、釉下五彩瓷高端化、新型陶瓷精专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