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志愿者平凡的举动,却最温暖人心。
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株洲,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53万人,志愿者组织1200多个,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品牌化、制度化、常态化。
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
赏民俗、看画展、练口才……今年8月,在社区志愿者的组织下,天元区文家冲社区40名青少年体验了一趟特别的传统文化之旅。
2015年初,在文家冲社区的指导下,业主林勇发起成立了泰山公馆小区志愿者工作站,开展便民服务、调解邻里纠纷、举办邻里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
该社区还建立“社区+志愿者+社工”的服务模式,现已招募100多名志愿者、4名社工,让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今,小区居民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所长,社区也在居民的配合中提升服务能力,相互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今年全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上,文家冲社区的“幸福文家冲,邻里一家亲社区服务”项目荣获金奖。
在株洲,一个个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品牌先后建立,如“稻草人行动驻校项目”“雨润新苗·花季护航”“成长爸妈”“彩虹邮包”“金秋助学”“社区180”等,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学子等群体提供精心服务。其中,“雨润新苗·花季护航”项目获得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志愿服务队伍网络化
9月13日,是云龙示范区孤寡老人黄翠英的60岁生日。当天,区卫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上蛋糕来到她家,为她祝寿。在一阵祝福和生日歌中,黄翠英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
这只是我市志愿服务队伍网络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在各县市区、各企事业单位设立了支队,各乡镇(街道)、县市区各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了大队,统筹安排各区域、单位、行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服务,我市志愿服务站点都建在最需要的地方。
目前,全市城区179个社区都设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医院、公园、车站等主要窗口单位设立了9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学校建立了3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了41个志愿服务站。
4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大学教授夏昭炎,退休后回到故里培育乡村文化,并拿出积蓄为寒门学子设立“高桥奖学基金”,成为央视推介的首位乡贤;
“疯狂义工”唐先华,从学生时代至今,27年时间公益足迹遍及13个省;
“诚信老爹”潘尧生,承诺十年内还清99个债主300万元债务……
从小学生到退休教授,从一线环卫工人到公司董事长,每一个平凡的“身边好人”都演绎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先进事迹化成一股股正能量,温暖着社会,影响着身边人。
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我市各行各业已有百余人入围“中国好人榜”,4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此外,我市还有刘朝华、龙秋华、潘尧生、何遥、肖雅清、杨颖6名省级道德模范。其中,肖雅清和杨颖被列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