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通讯员 肖建军 张静
越来越多的资本血液,被输送至中小企业的“血管”中。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株洲制造业实现信贷融资余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12.6%。
随之拓宽的,还有企业融资渠道。从政府兜底的风险补偿基金,到银行自身开发的续力贷再到时下逐渐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一批又一批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株洲生根发芽。
区别于传统的抵押担保融资形式,这些颇具个性的金融服务把目光从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转移,发明专利、订单仓单、应付账款、税收等“轻资产”成为融资新宠。方式之变,纾解了企业融资之痛。
让流动的资金刺激实体经济发展,让现金和资本走向真正需要它的企业。如今,一场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依归的金融改革在株洲拉开序幕。
3.
制图/左骏
更多的金融创新,源自政府的介入。
搬至栗雨工业园后,株洲市四兴机械有限公司收到两笔贷款。一笔300万元,一笔400万元,均来自高新区科技银行。
两笔金额不算大,却解了企业燃眉之急。2015年,企业从石峰区搬至新厂址,买地、建厂,正是用钱之际,这笔适时而来的资金为企业“解渴”。更重要的是,贷款有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兜底,无需厂房、土地这些“硬资产”做抵押,更加优化的融资结构,正中企业下怀。
因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主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四兴机械,被高新区认定为瞪羚企业。正是凭着这张“名片”,企业从科技银行换来300万元纯信用贷款。
尝到甜头的企业决心“趁热打铁”。位于加拿大的一个新项目吸引了公司总经理周上游的注意,“公司目前的业务量中,出口只占3成。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公司将获得更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的机会。到那时,四兴机械的研发水平和市场份额,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开发新项目,首先要解决资金难题。正常情况下,向银行融资,贷款额度不能超过抵押物评估价,也就是说100万元的贷款额度,需要超过100万元的物品做抵押,“这对企业可是不小的投入。”
依托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企业的担忧再次被消除。按照高新科技银行“助保贷”政策,借助金融杠杆,企业贷100万元,只需57万元。凭着这项政策,四兴机械顺利贷出400万元,成功拿下新项目。
“下个月,项目就能投入量产,等你下次再来,这里或许将是另一份光景。”采访结束时,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映在这个沉浮商海数十年的企业主脸上,明媚如洗。
供应链金融:
背靠“大树”,实现“双赢”
1.
2012年,瞄准北汽来株的商机,主营座椅制造的湖南光华荣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从北京“南下”,落户株洲。
作为北汽的战略合作伙伴,光华荣昌和北汽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在每笔订单结账前,公司需垫付大量流动资金,用作零件采购和人员工资。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和不少中小企业一样,光华荣昌的融资渠道,更多的是来自企业之间的担保贷款。
请人做担保,自然免不了也要替别人做担保,这让企业风险无形之中上涨,“这些年,实体经济步履艰难,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材料成本上涨,企业的经营利润一再压缩。前阵子,江浙一带就有因为个别企业经营出现状况,拖累其他相关企业也陷入债务危机。”基于这些担忧,光华荣昌一直在寻找更加稳定的金融合作。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给企业带来转机。依托北汽这棵“大树”,中国银行根据光华荣昌获得的订单和应收账款,为其提供一笔贷款。直到产品交付,北汽完成账款结算,企业再将这笔钱拿来还给银行。
“这种根据实际贸易情况的融资方式,大大优化了贷款流程,解决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在光华荣昌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刘本看来,这种融资方式不仅稳定了配套企业资金链的同时,也确保了像北汽这样的核心企业的正常供应,让位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双赢”。
数据解读:
☆到2017年上半年,我市共有8家主办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车、北汽等21家核心企业、600多家配套企业被覆盖,累计实现融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7月底,我市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累计为23家企业提供了13890万元资金支持,其中为12家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3150万元。
记者手记
让中小企业,迎接更多雨露
任远
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和资本缺一不可。如同哪咤的风火轮,它们双力迸发,辅佐企业在时代的风口一路狂奔。
拥有着优渥工业土壤的株洲,产生了一大批脱胎于大型国企的中小微企业。技术于它们,就像鲁班手中的斧头,是闯市场的看家本领。
很大程度上,更让它们感到惶恐不安的,是资本。
由于资产的缺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成长于草莽之间的中小企业在融资关系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更高的融资门槛和贷款成本,成为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会面临的难题。
好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已开始把更多的目光瞄准于中小企业,一项又一项的金融创新正在全面铺开。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创新的背后,能做的、要做的还有很多。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到小微金融服务的完善,再到信用体系的深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更多的参与。而不那么对称的信息,也让许多中小企业还在资本的门外犹豫踟蹰。
但不管怎么说,夹缝中生存的中小微企业,正迎来更多阳光和雨露。
企业“过桥”、“拆借”领域,金融创新也在渗透。
银行续贷,需要“还旧借新”。当还款期限恰逢生产旺季,寻求过桥资金,往往让中小企业主为之头疼。
前不久,株洲旭阳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卓就因为一笔1200万元的贷款,急得睡不着觉。
有着15年发展历史的旭阳机电,主营轨道交通铺架设备等大型高端装备及其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与中国铁建等大型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旭阳机电决心抓住发展机遇。去年,公司在新马工业园同时启动一二三期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顺势扩张。
就在此时,一笔银行借款到期,“压力山大”的旭阳机电急需一笔过桥资金。如果找民间机构,“融资成本少说要十来万元。”
“续力贷”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化解了企业担忧。这项由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协调引导、株洲农商行推出的业务,通过银行自身运营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以较低成本资金解决优质中小企业的“过桥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最终,旭阳机电仅花费1.8万元,便实现“续力”,顺利解决资金问题。而金融机构对过桥贷款公开透明化,遏制了民间高利借贷,企业筹资压力和财务负担明显减轻。
银行续力贷:
低成本“过桥”,企业巧渡难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