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人文的沃土。
这里有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先秦时期的晓塘古城,汉晋时期的古墓、南宋的古城、明清时期的四大学士故里,乃至谭延闿的故居、新中国的见证之地茶陵工农兵政府……透过这一个个景点,我们找到了茶陵绵延千年的文脉。
“阿婆旧是茶城女,教得娃儿能楚歌。” 李东阳的《茶陵竹枝词》,道出了茶陵千年文脉薪火相传的秘密:千年文脉孕育下,茶陵书院文化浓厚,耕读传家之风盛行。这才有了“茶陵诗派”的流芳,才有了“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
文脉连国脉。近年来,茶陵县注重文脉传承,不遗余力。从南宋古城成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建洣江书院到晓塘古城的重大考古发现;从成功创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到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茶陵人一直从厚重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破茧成蝶,实现城市的美丽嬗变。
这是一片希望的热土。
清清洣江水,楚楚茶陵人。工农兵政府里陈列的20多座开国将军雕像,烈士陵园里5000多个英烈的名字,列宁学校墙壁上撰写的红色标注……诉说着茶陵人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凌云志。
光阴荏苒,不忘初心。而今,热爱生活的茶陵人加快了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步伐,文化建设风生水起。从罗霄山上的“七彩书屋”,到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从投资3500万元的图书馆、投资7千万元的文化馆和青少年宫,到遍布16个乡镇的综合文化活动站、布局179个行政村的乡村大舞台;从送戏下乡、文化大赶集到由欢乐潇湘活动……茶陵人一直在创造精彩,也在享受精彩。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首毛主席在茶陵酝酿的《重上井冈山》,诠释了茶陵人敢想敢干,保卫、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和实干精神。厚植于昨日茶陵之千年璀璨,必将积淀出明日茶陵之似锦繁华。回首远望,这里风景尤好。
这是一片多彩的乐土。
云阳山浩浩,洣水汤汤。这里,还是不断变化的茶陵,60多万人民的勤劳耕耘,开拓出充满生机的现代文明,传承发展。踏遍青山,风景独好;满目琳琅,不胜枚举。
而今,茶陵立足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吹响了全域旅游的号角,风光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牌打得风生水起。旅游,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希望。
2014年,茶陵亮出了“鹰击长空”新招:“昂首”,即做好云阳山创建5A景区。“挺胸”,即建好中华茶祖文化园。“展翅”,即做好“水”文章,展开雄鹰“两翼”:左翼,依托东阳湖,开辟百里水路上井冈;右翼,打造洣江沿江风光带,建水上休闲项目。
2015年,茶陵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力争在“十三五”末,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0%。2016年,茶陵县邀请著名的王志纲工作室来茶考察,编撰了《茶陵旅游发展战略策划报告》。
今年,为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茶陵将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系统设计,加快推进云阳山创5A景区、洣江风光带、古城保护与开发、工农兵政府旧址二期、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李东阳故居、谭延闿故居等20余个全域旅游项目建设。茶陵县还依托“一村一品”和“互联网+旅游”产业模式,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和形象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美食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茶陵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央视经济频道曾以“茶乡访古,湘菜寻源”为题对茶陵的文化、旅游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前8个月,到茶陵旅游的人数已达到217.4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亿元,比2013年全年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多。
“洣水折流环地轴,云阳特起卓天标。”今日的茶陵,真正是发展的热土、振兴的舞台。茶陵好风光,今朝更好看!
◀复建后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黄娜丝供图
一山村,荣膺“国字号”荣誉
1
家家户户门前有小花圃,花圃里盛开的秋菊、月季倒映在江里,显得格外漂亮;休闲长廊、休闲广场与卧龙江上的新桥遥相辉映;山后成片的竹林、百果园里的稻草人、稻田里的小水车等则是游人的最爱……,这是记者近日在卧龙村看到的美景。
然而,以前的卧龙并非如此。“2003年结婚时,车只能到山外面的火田镇,婆婆家请了40多个大汉抬了一天才将嫁妆抬到新房。”对曾经落后、闭塞的小山村,村里的媳妇赵玉梅深有感触。
穷则变,变则通。为了让村民搬出大山,卧龙村制定村庄规划,将卧龙江上游的河堤加固,并将两岸的河滩整理成居民宅基地,让村民沿江两岸集中居住。居住稳定后,卧龙村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致富。然而,一个偏居大山之中的山村致富路在何方?转变发生在2014年。“卧龙有良好的生态,有淳朴的民风,有坚强的村支两委,可以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卧龙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集休闲、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卧龙村走上了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路,邀请长沙乡村旅游设计院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与茶陵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携手,改造了近7公里的入村公路、村主道路,投入260万元体质改造60栋特色民居,还投资修建了百竹园、百果园、山货市场点,让游客全方位体味别样的乡村田园生活。
2015年,卧龙成功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今年卧龙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字号”的招牌,助推了卧龙腾飞。今年前8个月,前往卧龙旅游的人数突破8万人次。旅游产业的突飞猛进,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目前,卧龙村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村民达到100多人,占全村村民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余元。卧龙村还成立了旅游发展合作社,集体收入每年增收8万多元。
▲美轮美奂的卧龙
费毅恒供图
一节会,打造一场视觉味觉盛宴
2
每年国庆,是苏金贵最忙的时候。“不仅要忙着店里的生意,还要去乡下操办婚宴,忙得团团转。”自从参加祖庵家菜美食节后,苏金贵的“子龙脱泡”和“祖庵豆腐”两道菜,被美食届认可,名气从此大涨,邀请他操办乡宴的人越来越多。
茶陵是“湘菜鼻祖”谭延闿的故乡,其所创立的“祖庵家菜”成就了湘菜的经典,湘菜从此华丽转身,魅力无限,跻身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祖庵家菜也因此被誉为“湘菜之源”。从2012年开始,茶陵县以“祖庵家菜”为旗帜,从烹饪技艺角度着手,深挖茶陵本地湘菜的特色,连续举办了五届美食节活动,推出了一批当地知名的餐饮企业与资深厨师。
祖庵家菜是味觉的盛宴,也是茶陵的旅游盛宴。为了檫亮“祖庵美食文化节”这块牌子,茶陵已多年举办美食节,邀请外地厨师与本县的厨师代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活动影响日益提高。在美食节的带动下,茶陵境内已有20家祖庵家菜示范店,今年该县还将打造一家祖庵家菜总店,明年该县还将建设两家祖庵家菜旗舰店。祖庵家菜走出茶陵,走向了株洲、长沙等城市。预计到2019年,全省的祖庵家菜加盟店将达到30家。
美食节活动还带动了相关食材的生产和销售。借着美食节的东风,茶陵生姜、大蒜、黄牛等特色农产品不再长在深山无人识,畅销省内外。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海航家润多集团等机构与企业,分别与茶陵县人民政府及茶陵当地农产品种植养殖与加工企业,就进一步在产业整合推进、职业教育升级、企业跨界对接、农产直采直销等四大领域的合作签订了战略协议。祖庵美食文化节初步具备“以美食带农业”的产业新动力。
▲厨师们聚精会神地制作菜肴
一部戏,让一个剧团重焕“青春”
3
即使上演过很多次,但在“欢乐潇湘·小康茶陵” 2017年文艺汇演上,茶陵湘剧团表演的《洣水魂》片段,依然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剧种,茶陵县曾是湘剧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不景气,湘剧逐渐凋零。茶陵湘剧团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还在舞台上的县级长沙派湘剧团。
“剧团不能就这样倒了,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不能在我们手上丢了。”茶陵湘剧团团长谭光荣说,最困难时,剧团发不出工资,每人每月发50元生活费,不少人自谋出路,最后剧团仅剩下10多个人,没人练功,没人排练,没有演出。那时,为了增加剧团收入,只要有人请,他们就去演,不管多远,报酬多低。演出时,大家既当搬运工,又当勤杂工。自带被子,睡在戏台上,吃泡面、喝稀粥。有时一天连演三四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
转机出现在 2010年,湖南省要进行县级剧团戏剧展演。由于资金、人员等问题,1985年后,剧团没有排过30人以上的戏。参不参展,大家开会讨论一致同意参演,源于共同的心愿——让湘剧“发声”。大家凑齐10万元作为排演经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获得了回报。《洣水魂》一举获得了“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金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洣水魂》的成功,让剧团获得了更多支持,剧团再度焕发青春,创作、搜集整理的湘剧折子戏捧回不少文化大奖,获过湖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优秀集体奖,这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演出团体。
▲《洣水魂》剧照 谭光荣供图
——茶陵文化旅游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