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老区人民的小康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战”,战场遍布茶乡,上有省市,下至县乡,乃至贫困百姓,数十万人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

    这是一场耗时耗钱的“阻击战”,阻击贫困传递,历时4年之久,改善设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是一场不讲条件的“政治仗”,建设小康社会,茶陵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压实责任,强化监督,只愿老区人民早日拨穷根摘贫帽。

    茶陵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3年多来,茶陵县不忘初心,在脱贫路上砥砺前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谱写了一篇篇壮美诗篇,奏响了一曲曲动人乐章。

    易地迁, 搬出一片新生活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能住上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4月3日,茶陵县枣市镇洞头村建挡立卡贫困户罗佑元一家人搬进新的安置房,笑得合不拢嘴。

    罗佑元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逢雨必漏。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罗佑元享受到了住房红利,获得了一套125平米的安置房。

    走进罗佑元搬进的新家,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家里还添置了冰箱、彩电等家具。罗佑元在家附近的烟叶收购站还找到了工作,日收入达120元,日子过得美滋滋。

    不仅仅是罗佑元,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洒向茶乡大地。在茶陵县舲舫乡滋坑村集中安置点,联排的二层小楼一字排开,住房门前的桂花树香气扑鼻,安置了一批桃坑乡马溪村的搬迁户。马溪村地处罗霄山脉片区海拔800米的群山中,许多人至今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贫困户黄伟华一家一直住在大山上,条件非常简陋,一遇雨天,家里要用脸盆接雨水,搬出大山一直是他多年来的迫切愿望。今年初,黄伟华圆了新房梦,搬进一室三厅集中安置房。

    搬进新家,后续生活问题如何解决?黄伟华心里的担忧,其实政府早已想到了,为了让这些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茶陵实施了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引导搬迁户发展产业,并进行产业培训,还实施金融扶贫。黄伟华在政府帮扶队员的帮助下,决定靠山吃山,在高山上种植了30亩楠竹和10亩油茶。

    据该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3年来,茶陵县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采取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商品房安置等方式,累计完成建设面积4.14万平方米, 585户、2070名贫困人口乔迁新居。

    游客在水源村休闲度假

    真心帮, 幸福“水源”汩汩流

    初秋季节,记者来到茶陵县虎踞镇水源村,走茶盐古道、赏百亩荷花、看金龟瀑布、品农家美食,十分惬意。

    水源村有贫困户122户。2015年,省人大常委会帮扶工作队入驻水源村,开展精准扶贫。经过摸底调研,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帮扶工作队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说干就干。帮扶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把原先一条不过3米宽的简易公路,修建成6.5米宽的双车道,完成10公里的村组道路硬化以及其它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夯实了脱贫基础。

    交通改善了,下一步就得谋划产业发展。帮扶工作队引导村里发展生态农产品种养殖,农产品严禁使用有毒农药、化肥,养殖一律吃天然食物,先后成立了跑山鸡、稻鸭米、有机蔬菜等6个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入社,今年将全部脱贫。

    水源村地处云阳山脚下,离县城不远,旅游资源丰厚,发展乡村旅游前景甚好。通过旅游规划论证,帮扶工作队大力挖掘村里旅游资源,先后开发了十里荷塘、水源仙洞、仙人桥、红明庵、金龟望月等风景点,打造群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在荷田里创新开设 “无人超市”,游客摘荷叶、采莲蓬、买土货扫码即可付款。

    工作队队长肖诗军告诉记者,水源村开创农旅融合、生态共享发展模式,吸引游客前来吃喝玩乐,刺激村里农产品、农家乐消费升级,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茶陵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县(区)共选派70支工作队进驻茶陵的贫困村,全力以赴,真帮实扶,坚决做到“不脱贫、不撤队,不摘帽、不离村”。

    慈善扶贫捐赠

    A.

    B.

    责任担当, 凝心聚力齐攻坚

    9月25日,记者走进在腰潞镇左江村脱贫攻坚作战室,墙上张贴的一幅特殊地图赫然在目,图上标注着贫困户分布情况、脱贫进度,一个贫困人口脱贫就插上一面红旗。

    “作战图挂在墙上,也挂在我们心中,时刻提醒我们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左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袁桂雄说道。自2015年10月进驻左江,驻村帮扶队经过摸底调研,因地制宜引进抗白菊,经过2年多的发展,如今,左江的杭白菊已打造“高山杭菊”品牌,借助电商平台,远销省内外,杭白菊成为左江的脱贫产业。

    时间倒回2014年,茶陵县有贫困人口7.54万人,贫困发生率13.8%。脱贫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茶陵县全力迎战,省市伸出援手,省市县(区)共选派70支工作队进驻贫困村,7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派出4000余名县乡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扶贫中,茶陵县做到精准识贫、校贫和定贫,坚决消除该进未进、该出未出等现象。全县对7.54万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建立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组织县乡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一进二访”扶贫摸底、建档立卡“回头看”等活动,对贫困户重新识别,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尽扶”。

    压实责任,毫不含糊。全县各级均建立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各级党政一把手领衔出征担当先锋。从县到村,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层层签订“军令状”,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政策支持,不遗余力。该县健全“1+8+N”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以《中共茶陵县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为总的纲领,结合全县制定的扶贫开发“八大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各行业部门的扶贫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全面构建,且不断细化。

    资金倾斜,真金白银。该县2015年投入扶贫资金4196万元,2016年投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855万元,今年至8月30日投入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3857万元。年年加码的扶贫资金,为脱贫提供强有力保障。

    C.

    “八大工程”, 多管齐下全覆盖

    王鸿是严塘镇玳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父亲和奶奶患有尿毒症,家里靠妈妈打零工维持生计。今年4月份,他想辍学外出打工,帮母亲分担压力。县教育部门获悉后,把他纳入资助对象,让他安心回校读书。

    教育扶贫,茶陵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将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进行资助,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这是该县实施扶贫攻坚“八大工程”的一个缩影。

    按照“七个一批”的要求,茶陵咬目标、扛责任、严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八大工程”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质工程、农村幸福安居工程、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工程、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金融扶贫和信息化工程、农村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强基固本工程。

    农村幸福安居,该县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十个统一(即统一条件,统一面积,统一审批,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建设,统一基础设施,统一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统一管理)”建设要求,尊重困难群众意愿,按集中连片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圆困难群众安居梦。

    脱贫解困,资金喊渴,光靠有限财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茶陵实施金融扶贫,与农商银行签订扶贫协议,对有生产经营能力、有资金需求、诚信状况良好的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同时以小额扶贫贷款为载体,创新探索“分贷统还”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即贫困户以扶贫贷款资金入股企业,企业一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一方面以分红的形式向贫困户付利息。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贫困户实现兜底保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贫困人员参加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扶贫专项资金给予全额资助。对于大病保险,建档立卡贫困户起付线降低一半,最大程度让贫困人口享受国家医保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茶陵县教育助学2.7万人次、完成幸福安居工程1302套、小额信贷投放1.29亿元、社会保障兜底5133人……。八大工程成绩斐然,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红利,加快脱贫步伐。

    产业帮扶, “造血”自强拔穷根

    在思聪街道清水村产业园,山上有油茶林、杉木林等苗木,山下有脐橙、杭白菊、红心蜜柚等作物,还有生态鱼养殖基地、优质稻示范基地,以及有机莲藕和乡村旅游基地……宛如一幅山水画。

    基础设施改善后,送钱送物,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发展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让贫困户永久增收致富。

    茶陵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各贫困村立足资源优势,精准选择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模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采取由村里和贫困户共同出资、共享收益的形式,建起光伏发电站,提高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人社、农业等部门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等形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服务,免费培训,帮贫困户谋取一技之长。

    记者走进万樟园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见许多贫困户在清除苗圃里的杂草、剪枝。贫困户周汉伟通过在万樟园林务工,年收入达2万余元。

    近年来,万樟园林将严塘镇高径村周边的10万亩荒山种上各类花木,打造出紫薇园、桂花园、杜鹃园、玉兰园、桃花园等9个鲜花园。注册了园林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可通过小额信贷、土地流转、劳动力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采取委托帮扶的方式,每年享受分红。

    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茶陵倡导建立“委托帮扶”机制,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华农牧、虎源生态、林丰公司、万樟园林等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委托帮扶”协议,组织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鹅鹅鹅,曲项齐唱扶贫歌

    “嘎咕、嘎咕……”初秋时节,在茶陵县舲舫乡长鸭村白鹅养殖基地,随着“鹅司令”陈见林的“一声令下”,只见一群群白鹅不停地振翅跳跃,“引吭高歌”,甚是壮观。

    2005年,陈见林放弃在广东的稳定生意,回家创业养鹅。创业初期,由于不懂养殖技术,陈见林前往湖南农大、外地养鹅大户拜师学艺,把自己培养成养鹅能手。12年过去后,陈见林的养鹅产业越做越大,规模发展到20多万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随着财富的积累,陈见林回报社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白鹅养殖基地,陈见林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20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

    陈见林告诉记者,白鹅除基地养殖外,还有一部分来自贫困户散养。他成立了宏旺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养殖基地+农户+专业化”模式,免费向贫困户发放鹅苗,全程提供技术服务、销售跟踪,并以保护价向贫困户收购成品鹅,实现共赢。

    长鸭村贫困户罗这华,没有一技之长,无收入来源。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发展养鹅产业,今年已先后出栏2批成品鹅。他告诉记者,养鹅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出栏,当成品鹅出售后,又可以领取一批鹅苗养殖,收入不错。

    目前,该合作社向9个乡镇、16个贫困村免费发放鹅苗2万羽,累计带动1000户贫困户发展白鹅养殖产业。

    据统计,茶陵县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共有13家企业,385家合作社,1142个大户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罗佑元一家幸福的坐在安置房前 欧阳帆 供图

    村民采摘茶叶

    长鸭村贫困户饲养白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