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车陂村的丰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邓伟勇 通讯员 罗外德 赵小波 图胡祎卉

    “以前我们夫妻俩一直住在自己的老屋里,天天提心吊胆。尤其是下雨天,担心房子倒塌,整晚睡不着觉。现在搬到了幸福安居新房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入户走访时,张冬乃说起村里的显著变化以及驻村工作队给他带来的实惠,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彭志兵介绍说,2015年,茶陵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县无房户、危房户和土坯房户的“住有所居”问题。按照功能齐全、节约土地的原则,统一提供户型设计图形,并以集中连片建设与分散安置建设两种模式建设。通过驻村工作队的争取,车陂村的幸福安居工程于2016年8月动工,2016年12月竣工。总投资74万元,建筑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共计12套。

    “车陂村幸福安居工程地处村中心地段,视野开阔、环境优良、设施齐全,就连晾衣架子、蔬菜基地,我们都建设好了。尤其是给每户赠送了一台电视机,开通了网络电视,物质扶贫和文化扶贫同等重要。”彭志兵一脸自豪。

    精准发力才能精准脱贫。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志并重、精准滴灌与整村推进并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工程是彭志兵的工作方向和不懈追求。

    湖三桥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连接枣市镇车陂村和界首镇贺家村等4个村的主要通道。桥梁宽4米,桥梁两端连接线仅2.3米,因时间久、质量差、重车多,该桥2012年被鉴定为危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期间,经常发生堵车,群众意见很大。

    彭志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跑到县直相关部门“找关系”、“走后门”。功夫不负有心人。湖三桥的改造以及连接线的拓宽工程终于纳入了该县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质工程笼子。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拍手称赞,自觉拆违,主动让路,84岁的老党员李头仔自愿负责桥梁建设和道路硬化的“质量监督”。

    枯燥的数字背后往往折射出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两年来,彭志兵带领村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投资22万元完成肖陂湾至村小道路修复硬化工程,投资20万元拓宽湖塘桥至肖陂碾米厂道路,投资50万元改造湖山桥,投资120万元水泥硬化拓宽村道6.5公里,投资15万元对二口山塘进行清淤、防渗,投资57万元安装LED太阳能路灯220盏,投资97万元新建村级服务中心,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卫生室,投资10万元新建乡村文化舞台……同时,加大易地搬迁力度,新建农村幸福安居工程1栋,安排12户贫困户入住;修缮加固28户、危房改造7户;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20座。该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脱贫信心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村庄美了,百姓富了,丰收的车陂村到处留下了彭志兵的足迹,也承载着彭志兵的期盼。

    在村道旁边的一块平整土地上,一个总投资70多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光伏支架上的电池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格外耀眼。

    “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全县第一批启动,容量为70千瓦,并入国网后可实现年收入7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4万元。光伏发电项目还将带动14户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算起帐来,彭志兵明显兴奋了许多。

    光伏发电项目只是车陂村发展特色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在车陂村农富农机合作社贫困户入社名单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三组村民王传寿拥有高速插秧机、低速插秧机、大型耕整机各1台;四组村民李新民拥有收割机2台、大型耕整机1台、农用车1辆……

    机械化耕种替代传统耕种,带来的种植效益、种植效率深深影响着村民。彭志兵介绍,贫困户购买机械化设备加入农富农机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闲时还可以帮助其他村民劳作,赚钱收入,一举多得;同时,在种粮大户的带动下,车陂村农田抛荒现象得到遏制,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了80%以上。

    水稻种植渐成集约化。贫困户张友明今年水稻规模种植126亩,预计收入8万元左右,还得到了县里的种粮大户奖励。王龙文租赁39亩发展水稻种植、周广桃41亩、李新民75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得知县里确定发展黄牛产业的意见后,彭志兵立即带领村里的黄牛养殖能手到火田林丰公司参观学习,并且成立了黄牛养殖合作社——犀盛种养公司,养殖了黄牛56头,带动散养黄牛5头以上的贫困户5户,贫困户每户每人享受了200元的黄牛养殖奖励。张爱文散养了5头黄牛,今年8月底回购给了林丰公司,除去黄牛养殖补贴外,纯赚了6000多元。

    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为了鼓励贫困户在享受“雨露”政策时,进一步转变“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积极性,彭志兵召集支村两委、村民代表参加会议,研究决定对村民在种养、种植、规模瓜果蔬菜等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目前,李有权、李晚生、周广桃、张玉权等贫困户“一户一品”渐成气候。

    农村如何发展、农业如何增效、村民如何增收,一直是彭志兵的“一块心病”。 经多次调研后,他决定在车陂村地窝里山头新建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该产业园计划采取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生猪+黄牛+经果林+山塘养殖+蔬菜+家禽”立体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规划面积占地120亩;预计带动31户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劳力务工等方式入园发展,每年可解决劳动力就业100人以上。

    精准发力“促长效”

    精准施策“兴产业”

    /核心阅读/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茶陵县枣市镇车陂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节。

    “又到车陂丰收时。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了、村民收入越来越多了、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了。”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丰收景象的构思者、参与者、见证者——株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茶陵县分中心枣市镇车陂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彭志兵。

    彭志兵(左一)到贫困户张南生家走访

    枣市镇车陂村辖16个村民小组,村民1725人(其中贫困人口362人)。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收入每年不足2万,是典型的贫困村。

    双休日期间,我们从县城驱车约30分钟,来到了车陂村,感受这里的变化,倾听百姓的心声。

    “彭队长驻村以后,帮村里跑资金、争项目、强党建;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我们转变观念、真抓实干,车陂村脱贫致富有指望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支部书记王冬文娓娓道来,兴奋之余不忘端上从自家树上摘下的板栗来招待我们。

    王冬文口中的彭队长就是彭志兵,故事还得从去年年初说起。

    去年,茶陵县建立健全“领导带头、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捆绑帮扶、严格考核”的结对帮扶机制,从县直机关单位挑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派往贫困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彭志兵成为其中一员开始扎根于此。

    在村民张南生家,以前平淡的生活日益丰富,久违的笑声再次响起,而这些也得益于彭志兵的帮扶。

    2014年10月,张南生被诊断为尿毒症。妻子谭花姣、大儿子张学成在本地打临工,收入甚微。儿子张学东患有小儿麻痹症,下肢终生残疾,仅靠拐杖行走,生活难以自理,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彭志兵驻村了解情况后,参加了张南生家的家庭会议,帮他们对症下药,因户施策。一年来,张南生贴息贷款3万元,入股光伏发电,每年纯收3000元;实施大病救助,每周在茶陵红十字会医院血液透析2次;散养了5头黄牛,今年8月底回购给了林丰公司,除去黄牛养殖补贴外,纯赚了6800元;对全家实施低保救助;大儿子张学成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后,在广州务工,每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小儿子张学东实施康复救助,依靠轮椅能够行走。2016年,张南生一家顺利脱贫。

    精准识别才能精准施策。彭志兵深信不疑。一进驻该村,他就多次召开支村两委班子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掌握村情村貌;到养殖、种植方面有代表性的农户家中,进行个别交流;积极开展入户调查,逐一走访,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车陂村脱贫攻坚工作思路,一户一本信息档案、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一目了然”。同时,运用上门宣传、会议宣传、横幅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努力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村里贫困户理解脱贫、支持脱贫、参与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车陂村清除“四类对象”19户116人;2016年度脱贫17户84人,今年预计脱贫13户31人;贫困发生率为1.74%;村级集体年收入达到了12.17万元。

    已建成的幸福安居工程

    精准识别“开良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