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音 省直中医院牙科主治医师
□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李菁菁
9月20日是第29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没有龋洞,没有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没有出血现象。
很多人认为“牙疼不是病”,对于牙龈出血往往视而不见。专家提醒,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不仅影响美观,影响咀嚼、言语等功能,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维护口腔健康有利于防控多种全身疾病。
牙疼别硬扛,小心引起生命危险
典型病例 年过半百的李先生龋齿比较严重,牙疼断断续续好几年,但他认为“牙疼不是病”,用不着去医院,每次疼起来就靠含冰水、嚼花椒等各种偏方来对付,疼得厉害时就去药店买点消炎药对付。
前些日子,李先生的龋齿又疼起来了。可这一次偏方、消炎药都没什么效果,半边脸都肿了起来,还发起了低烧,甚至呼吸都不太顺畅,他这才来到医院。
孙培音介绍,李先生的龋齿残根患了根尖周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引发了口底多间隙感染。
专家提醒 牙齿的炎症很常见,治疗也不难,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扩散至邻近的组织,可能引起颌骨骨髓炎、口底多间隙感染。如果细菌随着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还会引起全身性的感染。不论是口底多间隙感染引起的呼吸困难,还是细菌随血液扩散引起的菌血症,都有可能致命。
事实上,牙疼越早就诊,治疗起来往往越简单。孙培音提醒,牙疼时千万别硬扛,早一步就诊,既能节省费用,又能相对轻松简单地解决问题。
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的“指示灯”
典型病例 60岁的王先生近半年来经常出现牙龈出血和口腔“上火”症状,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牙龈出现大面积的菜花样增生,吃东西越来越费力,才到医院就诊。
“这是严重的牙周炎引起的症状。”孙培音检查后,为王先生下了诊断,又询问他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是否长期服用地平类降压药。“对对对,您说的都没错。”对于医师的“神机妙算”,王先生非常诧异。
经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控制血糖,根据医嘱调换降血压的药物,王先生牙龈增生肿胀、口腔“上火”的症状明显好转,咀嚼功能也明显提高。
专家提醒 “口腔疾病和很多全身疾病成双向关系,相互影响。”孙培音解释,很多患者因为牙龈肿胀、口腔异味、牙龈出血到口腔科看病,结果被查出患上了糖尿病。
“除了糖尿病,口腔疾病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孙培音说,牙周炎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因为口腔病灶中的细菌和毒素通过血液转移至心脏易引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牙周炎引起菌血症,易诱发心肌梗塞和冠心病。老年性肺炎也与各种牙痛关系密切,因为口腔内的大量细菌可以进入肺部,导致肺炎。孕妇患牙周炎还可能导致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口腔的一些病变。比如,长期服用地平类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等,会影响到牙齿表面的清洁,甚至妨碍咀嚼、发音等功能。
【小贴士】四个好习惯爱护您的牙齿
很多成年人的口腔健康问题,往往源于儿童时期对口腔护理的忽视和不良习惯。孙培音提醒,仅仅早晚刷牙是不够的,还应养成四个爱牙好习惯:
好习惯一:5岁以后注意使用含氟牙膏,达到清除牙菌斑的目的;
好习惯二:饮食平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尽量少吃甜食和碳酸饮料;
好习惯三:除了刷牙漱口,还可以咀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性,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帮助清洁食物残渣,减少龋病发生的风险。
好习惯四: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儿童每6个月检查一次,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让口腔问题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