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 谭峥
本土农企的“品牌化”尝试
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份年内的“一号文件”,为今年的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8月16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为株洲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规划蓝图。
作为一个工业强市,株洲如何在田间激发活力,引导农民增收?新形势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又将如何各展神通,谋求高效益?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探访种粮大户、苗木合作社、休闲农庄,记录那些株洲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点滴故事。
在一号文件中明确,要调优农业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而“优”,自然离不开品牌。在全国多地区,农业品牌都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
株洲又做的如何?
9月23日,周六,位于泰山西路汽配园的“猕恋”的猕猴桃酒体验店内迎来送往,比平时热闹不少。走进店内,各类猕猴桃酒琳琅满目。
“品牌效应已经在慢慢凸显。”株洲猕猴桃果酒酿造有限责任公司周佳庆说,这是第二次开体验店,第一次操之过急,市场不接受生面孔,闹得一败涂地。
其实,从一开始,周佳庆就是奔着品牌去的,“我们在logo设计、品牌命名、包装设计等方面花了大心血,力求从视觉和感官上给予消费者精致的品牌感受。”
在通过团购破冰、主动对接大型商超之后,猕恋品牌辨识度逐渐提高,在全省各地车站、路牌都有大手笔的广告投入。今年4月“港洽周”香港分会场期间,在市农委的帮助下,“猕恋”还成为了晚宴专用酒。
在市农委县域经济发展科科长曾庆忠看来,猕恋的品牌之路,是株洲农业品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株洲的农业品牌呈现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快速发展的态势。”曾庆忠说,炎陵黄桃入选“2016湖南首届十大农业品牌”,在全国声名日隆。茶陵的竹筷、株洲县的蕨菜等农产品相继走出国门。数据显示,去年,全市销往省外的农产品超过4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株洲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0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58个,省名牌产品18个,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达到324个。
“从业者的品牌热情也日益高涨。”曾庆忠说,今年市农委组织召开农业品牌培训班,全市诸多农企负责人争着报名,“大家现在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意见》也给株洲的农业品牌做出了初步规划:炎陵县突出生态优势,重点打造青艾、红茶、黄桃、白鹅“四色”生态品牌;茶陵突出地域文化优势,在茶叶、茶油、茶花上做文章;醴陵市则突出红色及休闲文化底蕴,做大做强休闲食品等特色品牌。
一号文件要求,要注重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价值链是农产品的研发、生产、品牌、营销、回收等价值环节构成的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过程。“品牌是农业价值链升级的核心环节,是引领农业走向价值链微笑曲线高端和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手。”曾庆中认为,培育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
种粮大户的“再生稻”账本
9月19日,醴陵市明月镇湾富村。初秋时节,这里的300亩再生稻高产示范基地“青黄相接”,一株株饱满的稻穗长势喜人。
粮食供给侧改革,要把粗放生产方式扭过来。以往过度追求产量,采取大肥、大药、大水的粗放式生产,不但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还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再生稻,可谓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排头兵”。它如同韭菜,割完一茬再长一茬,种一季收两拨。
明月镇湾富村再生稻高产示范基地负责人、种粮大户黄国林站在田埂上给记者“讲经”:3月22日播种100亩“天龙两优140”,8月9日头季收割,产量650公斤。收完头季后,保留稻株三分之一,灌水再分蘖,10月中旬收割第二季。头季加再生稻,整个生长期只有190天,比双季稻短一个月;收割错开农忙季节,利于均衡安排生产。
“再生稻全市其他各县市区均有试种,由于受前期雨水影响,较去年800公斤的亩产量有所下降,但各示范点亩产量等指标仍达到了全省预期值。其中,株洲县头季再生稻亩产量更是多达729公斤。”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苏大勇介绍。
由于再生季稻谷不需要再重复喷洒农药,大米品质更加绿色环保,亩产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别小看抢收抢种和犁田的人力成本,省去这中间环节,种一季再生稻的收入抵得上种两季普通水稻的全部盈利。” 株洲县龙船镇石龙村种粮大户王水良说。
在石龙村的万峰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王水良给记者算了笔账:再生稻亩产可比双季稻增加100余斤,同时它还省工、省种、省耕作,降低种植成本,亩产增收600~1000元。由于再生稻口感好、米质与一级米米质类似,自己试种的240亩再生稻去年便盈利近10万元,每斤售价达10元左右。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今年株洲再生稻示范种植面积再增1万亩,达到3.8万亩。同时,经专家对生产示范片头季稻测产验收显示,所测田块单产均超700公斤,顺利实现全省再生稻亩产预期目标。
“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扩大水稻有效供给,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关键。”苏大勇认为,发展再生稻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提供优质安全的粮食。
林自强在大棚内查看八角金盘小苗长势 吴楚 摄
苗木之乡的“腾地换苗”
龙头农企的产业融合步伐
9月22日,荷塘区仙庾镇碟屏村,苗木种植户陈华强跟妻子在基地里利索地安装着大棚,夫妻二人今年准备弄点新玩意儿。
碟屏村是株洲有名的苗木之乡,目前全村共有苗木2000余亩。早在2010年,这里便成为全国第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村一品,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村一个主导产业。获评时,碟屏村的苗木产业正处在巅峰,“那时候,村道上全是大货车,私家车都过不了,周围农家饭店生意非常火爆。”村里种植户林自强回忆。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放缓,近年来,花木市场需求侧悄然发生变化,且日趋“寒冷”,不仅市场萎缩,而且价格也大幅下跌。一时间,苗木从“香饽饽”成了“烫手的山芋”。
碟屏村也不例外。“十年前,直径十公分的桂花树至少千元起,现在,100元都可以买到。”林自强说。
众多种植户回忆,事实上,桂花树价格下降的苗头早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当时已经有大批人放弃“大苗”,改种市场走俏的红叶石楠、红桎木、杜鹃花等小苗。
但如今,小苗市场也异常寒冷。“红桎木小苗以前最高卖过2块钱一棵,现在2毛钱都难卖出去。”种植大户郭松林在碟屏村承包了100多亩的土地种植小苗,今年上半年基本盈亏平衡。
“苗木行情一路上涨,大量资金涌入行业内,需求侧一旦缩紧,必然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市场行情一路下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林自强说,2010年时,基地请女工,40元一天,男工则为60元;现在,女工至少80元,男工则是120元。“一棵桂花树长了好几年,请人砍掉的人工费都比它的卖价高。”林自强苦笑道,“只能留着当柴烧。”
形势逼人,诸多碟屏苗木种植户开始谋求改变,而这种变化,正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坚持市场导向。
在林自强的种植基地,排排柳树、桂花树中间忽然冒出一个大棚,“里面是八角金盘,目前在福建等沿海城市很走俏。”林自强说,这块地原来种的也是桂花树,行情好时,卖一棵补一棵,现在他不准备新种桂花树,而是忙着腾地,“什么走俏种什么。”
陈国华的应对方式,则是提高产品供应质量。在着手搭建的大棚里,他准备将常规苗换成目前市场上颇受欢迎杯苗。红叶石楠常规苗2毛多一棵,其杯苗则高达6毛。“杯苗是高价苗也是高质苗,存活率比常规苗高很多,在很多建筑工地,杯苗在三伏天都能成活。”郭松林补充道。
村里也在想办法,把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碟屏村村党总支书记谭秋云介绍,现在村里正在筹备成立苗木协会,同时,借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将全村苗木基地划分片区,给主道两旁的各大苗木基地及合作社挂上统一的介绍牌。
事实上,今年以来,株洲的经济作为结构调整一直在不断优化。来自市农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经济作物面积2.5万亩,预计全年新增面积5.3万亩,全年经济作物总产值预计将达22亿元。
“什么挣钱,大家一哄而上都争着种,以后又跌价怎么办?桂花树跟红桎木就是例子。”谭秋云心里有些许担忧,“我觉得还是要差异化种植,采购商一来,应该看见碟屏村各类花卉苗木都有,而不是只有那几种。”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休闲旅游农业,以其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的功能,成为突破口之一。
9月23日下午,天元区群丰镇悠移山庄办公大楼一楼的电子屏上颇为打眼,种植区的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监控系统市农委也能远程实时查看,再加上农产品溯源系统,我们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是绿色放心的。”负责人殷水安介绍。
而在农庄主干道两旁,三个大棚正在紧密改造中,完工后,原本的蔬菜棚将变身成为手工盆栽乐园。
其实,无论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还是加入新业态,都是主动应对市场需求。“我们从最初的葡萄采摘,到现在的跑马场、汽车影院、真人实战对抗基地,向来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尽可能提供什么。”
不过,殷水安认为,至少就休闲旅游而言,产业融合仍然是大方向。
“农业供给侧改革,最终的立足点是品质的改变,而品质,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殷水安介绍,今年底或明年初,庄园的两栋具备会议、培训、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大楼可投入使用,“会议接待、培训拓展,本身就能产生经济效益,活动带来的人流,也势必填补假日之外的消费空白。”
《意见》中也明确,要综合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资源优势,转达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殷水安看来,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休闲农庄行业一定要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率。“比如在管理建设阶段,不需要大动干戈,尽量保持原生态。”
“以前说乡村旅游老三样,吃饭、打牌、钓鱼,现在到处都有这样的农庄,这也是产能过剩。” 同时,殷水安认为,从业者一定要看到产品跟服务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避免同质化。
对话
调优调精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专访市农业委员会主任陈艳娟
悠移庄园现代化的蔬果大棚。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记者:当前,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哪些困难?
陈艳娟:首先是农业增加值增幅和农民收入增速“双放缓”。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特别是产值10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不多,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多年来卖原粮、卖原产品,中高档消费需求缺失。另一方面,去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势头有可能逆转。
其次则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主要农产品价格走低“双挤压”。一方面,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走低。今年以来,大部分蔬菜价格下跌,部分蔬菜下跌幅度达50%以上。生猪价格持续走低。
最后则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双挑战”。近年来,我市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温、干旱、洪涝、低温阴雨等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而结构调整也导致部分农作物面积调减。受休耕和结构调整影响,粮食播种面积调减10万亩,其中早稻面积比去年减少3万亩,全市休耕面积达9万亩,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将对一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记者:株洲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从哪几个大方向入手?
陈艳娟:首先是调优调精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比如加快农产品加工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
其次则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综合治理农业污染,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还有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方面,要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此外还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施“一廊十镇百村”美丽乡村示范工程,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理财?去株洲日报社读者服务中心
株洲日报社读者服务中心围绕文化服务,着力搭建更加专业、精准、安全的信息服务平台,专注于为广大的读者朋友提供金融、家政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