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奉始祖 砥砺前行著华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洣水汤汤,鹿原苍苍,巍巍古陵,赫赫农皇。炎帝神农氏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位于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鹿原陂上的炎帝陵,犹如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炎黄子孙的心中。炎帝陵在株洲,是株洲人民的莫大荣幸。传承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是全市上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4年成立的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是为整修建设炎帝陵、宣传炎帝文化筹集基金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1998年设立的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是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理事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属株洲市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下设综合科、筹资科、宣传联络科、规划建设科。主要负责组织募捐活动,为炎帝陵公祭区建设募集基金;配合有关部门宣传炎帝陵和炎帝文化,开发和利用炎帝品牌资源;加强与海内外华人友好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联络、交流和合作;组织制定炎帝陵公祭区整体规划;组织实施炎帝陵公祭区的建设和维护;负责市级以上炎帝陵祭祀活动的策划、协调和筹办;负责基金会的日常管理等。

    在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整合资源,开拓创新,致力于弘扬炎帝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致力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庚寅年海峡两岸首届炎帝神农祭祀大典

    面向本土,着眼全国,

    文化宣传开创新局面

    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祭祀活动提升新水平

    贴近中心,服务大局,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

    炎帝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炎帝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至今仍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在炎帝文化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勇于奉献、变革创新等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今天的华夏儿女仍产生深刻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炎帝文化是炎帝陵基金会及其办公室的主要工作。2011年,炎帝陵基金会牵头,携手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单位,成立湖南神农炎帝研究会,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炎帝陵、炎帝精神的宣传和炎帝文化的研究,让炎帝文化发扬光大。

    从学生抓起,从学员抓起,开展炎帝文化进校园(党校、高校、中小学校)活动。市委党校对主体班学员进行授课,先后培训学员1000多名,让年轻干部成为传播炎帝文化的排头兵。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集中向入校新生讲授炎帝文化知识。芦淞区淞欣学校编印《始祖炎帝》《邑有圣陵》《文明之光》《民族之魂》4本炎帝文化读本。芦淞区樟树坪小学、炎陵县炎陵中学和明德小学开展炎帝文化教学、展示以及“炎帝文化节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以文化论坛为平台,加强全国各地以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2014年8月,举办“甲午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弘扬神农文化,共圆美好中华”主题,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当年10月举办的以“炎帝文化与中国梦”为主题的“中部六省第二届炎黄文化论坛”,共交流学术论文66篇。创办学术刊物《根》,为广大专家学者提供发表学术成果的园地。每年出刊2期,现已出版10期,累计向相关单位投递1万余册,广获赞誉。参加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论文征集活动,提交《关于祖先崇拜文化现象的思考》《也谈神农炎帝文化的普世价值》等论文30多篇,多篇论文获奖。

    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炎帝”“神农”商标。已对“炎帝”“神农炎帝”两类商标共计41个类别的多个群组进行了全面注册,新注册“神农”商标32件。

    借助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炎帝陵和炎帝文化,扩大社会影响。近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香港《文汇报》、新浪、腾讯等媒体上刊登了大量炎帝陵和炎帝文化节的宣传文章和图片资料。2009年,组织开展以“华夏始祖五千年,聚焦神州第一陵”为主题的“百名记者聚焦炎陵”活动。2010年7月,启动华夏人文始祖炎帝塑像安土重光——“三山五岳之石、中华大地之土”采集活动,历时68天,行程约5.7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印发宣传资料1万份,在14个城市进行了盛大的炎帝文化宣传活动。34份中华大地之土汇集于神农城炎帝塑像脚下,象征着炎帝始祖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三山五岳之巅,福佑着普天下炎黄子孙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的价值取向之一,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祭祀炎帝陵有公祭和民祭之分。炎帝陵御祭盛典始于宋太祖,千百年来,历代各朝经久不衰,宋、明、清有记载的御祭就有近百次之多。近年来,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2006年6月,“炎帝陵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为争取国家、省市的重视,炎帝陵基金会及其办公室连续几年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两会提交提升炎帝陵公祭规格的建议、提案,并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国家领导人参加公祭典礼,为扩大公祭活动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一任省长举行一次省祭、一任市长举行一次市祭的定式。自1993年首次举行省政府公祭活动以来,已先后组织承办数十次省、市大型公祭活动。目前,正全力筹备丁酉年湖南省人民政府“祭祀炎帝陵”典礼。

    民间的祭祀更是香火不断,延续至今。近年来,海内外佛教界、道教界、茶业界、书画家等社会各界纷纷前来公祭炎帝陵。2009年4月10日,来自国内外茶叶界行业领导、知名专家、教授,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等5000多人,聚集在茶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地炎帝陵,举行“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在“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上还达成《茶祖神农炎陵共识》。

    近年举行的民间祭祀大典还有:2009年6月26日,以“弘道祭祖、祈福和谐”为主题的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大典;2010年8月12日,“庚寅年海峡两岸首届炎帝神农祭祀大典”;2010年11月4日至7日,庚寅年首届中国百名书画家祭祀炎帝和“丹青”功德碑落成仪式;2014年8月1日至4日,“甲午年海峡两岸炎黄文化论坛”祭祀炎帝陵典礼等。

    炎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石玉珍接受社会捐款

    作为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理事会的常设工作机构,近20年来,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以建好“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为已任,以打造好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为抓手,苦练内功,恪尽职守,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机关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整体素质。严格落实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以及上级关于加强干部学习的相关要求,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着力打造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领导班子,着力培养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勤政廉政、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生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督“两个责任”,抓好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机关管理运行风清气正和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营造团结和谐、凝心聚力、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力求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近年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金秋助学”“双联”“一帮一”结对帮扶、党员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参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交通模范城市等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一手抓活动开展,一手抓工作落实,形成“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近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多次被评为全市“文明机关”“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党建帮扶“先进单位”。 (图/文 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

    立足基本,广开渠道,

    基金筹措实现新突破

    积极筹集资金建好炎帝陵,是炎帝陵基金会及其办公室的首要任务和第一位的工作。在历任会长的带领下,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发挥各位理事的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广开筹资渠道,共为炎帝陵公祭区建设募集资金2.6亿元,古树名木500余株,景观树、绿化乔木、灌木3000余棵,精品盆景近千盆,大型玉器价值1亿元,以及百余名国内外名家的书法、名画、瓷器等作品。

    近5年来,围绕炎帝陵神农园的建设,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更是广开门路、想方设法,凝聚各方力量,争取各界支持,形成更大合力,筹集更多资金,其中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有13个兄弟市州的大力支持,有24家社会团体以及25位个人的爱心捐赠。进一步完善了炎帝陵公祭区硬件设施,提高了炎帝陵公祭区管理水平。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大力推介炎帝陵文化工程项目,以项目促进筹资,承办祭祀活动,以祭祀推动筹资的工作方法,得到各级领导和炎帝陵基金会理事会的充分肯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宣布神农园开园

    规建并举,形神兼具,

    景区建设铸就新辉煌

    炎帝陵基金会及其办公室一直致力于炎帝陵公祭区的整修建设工作。要提高炎帝陵公祭区的建设水平,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必须坚持以炎帝文化为核心的原则,既要保护又要开发的原则,与县城发展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协调一致的原则,综合考虑其功能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进行规划。2016年协调配合制定的《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成果(2016-2030)》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其总体布局合理,基础资料详实,规划内容全面,符合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实际,对指导炎帝陵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推动炎陵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规划为引领,近年,炎帝陵基金会及其办公室先后主持建设了炎帝陵公祭区一期工程、公祭区续建工程,以及圣德林、福林、神农园,总投资达2.6亿元。加上之前修复的炎帝陵陵庙区,陵园建设日臻完善,形成了谒陵区、公祭区、缅怀区三大功能区,景区规模、祭祀空间、文化内涵、旅游品质更加丰富。去年,炎帝陵景区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

    位于炎帝陵核心景区的神农园,毗邻洣水河和炎帝陵祭祀大道,是炎帝陵公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涵盖圣德林、福林、福桥、福园,总用地面积137亩。园内有各类特色盆景1000余盆、景观树3000余株。园中树木、山石和盆景布局巧妙,构思独到,堪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由国内著名的盆景大师设计,体现浓郁的炎帝文化和湖湘文化,展示“橘子洲头”“天下南岳”“桃源仙境”“武陵风光”“崀山丹霞”“巴陵胜状”“九嶷翠微”“邑有圣陵”潇湘八景。园内“神农教耕”“三母育圣”“安寝龙宫”“炎帝儿女”4座雕塑,生动地展现了炎帝神农氏的生平故事。神农园的建设是对炎帝陵景区功能的完善和景点的丰富,是人工与自然的精妙结合,吸引着更多的炎黄子孙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

    经过多年建设,炎帝陵现已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景区被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农耕文化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等荣誉称号,入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今年初,经有关部门实地调查和评议,炎帝陵景区达到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要求,被列入创建5A级旅游景区名单。

    ▶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负责人到扶贫点调研指导。

    炎帝陵景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