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要主攻薄弱环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10年来,垃圾分类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区环卫工却一股脑地将所有垃圾倒在一起拉走。记者走访多家社区和商业区发现,此类“先分后混”的做法并非个案,甚至有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装的现象发生,在收、转、处等多个环节脱节,导致垃圾分类形同虚设(9月21日《株洲日报》)。

    猜中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先分后混”让垃圾分类成为一句空话。前期分类领先,中端运输、后期处理滞后,需要我们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认真反思垃圾分类这个系统工程的症结所在,深入剖析工作不足,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以贯之才能避免垃圾分类半途而废。市民有了垃圾分类意识,社区街头也有分类垃圾箱,中端运输、后期处理环节能做的、要做的,就是打通“任督二脉”,让垃圾分类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把这件环保大事办好、办实、办出结果。不要再想着说困难、找借口,坐等垃圾分类水到渠成是不可能的,放任垃圾分类流产则有愧于法定职责、领导嘱托、群众期盼。

    大胆实行拿来主义,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垃圾分类工作也可后发制人。在德国,就推行带条码的标准垃圾袋,一旦发现谁家垃圾没有分类,直接就拿回去要求重新分拣。在江苏省南通市,通过政府买单形式与专业的垃圾分类处理公司合作,利用二维码追踪垃圾来源,建立大数据平台,采用“3+5+X”的分类方式让垃圾变废为宝。多想点法子,在薄弱环节多下点功夫,这些好经验、好模式也可走进我们的生活,变为株洲经验,最终破解垃圾分类这个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