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村和周总理的特殊缘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宁 翔

    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奖状

    易国华手捧国务院奖状合影(作者翻拍)

    株洲市档案馆珍藏了一张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奖状,极其珍贵,可以说是“镇馆之宝”。说他珍贵是当年全国荣获此张奖状的只有10个单位,湖南就占了2个,一为郴州汝城县三星镇树园村,另一则为株洲郊区人民公社龙泉大队(现芦淞区龙泉街道龙泉村)。

    在芦淞区龙泉村村部党员活动室的墙上,一张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署名签发的“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株洲市郊区人民公社龙泉大队”国务院奖状镶在一面洁净的玻璃镜框里。龙泉村党组织书记介绍,数十年来,这张奖状一直激励着龙泉人奋发向上……当然,这张奖状是在原件上翻拍出来的,正品一直珍藏在株洲市档案馆内。

    龙泉往事

    据悉,50年代,株洲郊区人民公社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又得城郊结合部的地利之便,生产生活条件远胜于其它公社。公社所辖龙泉大队有15个生产队,共1800多人,土地包括山林800多亩,主要供应市区的蔬菜渔产。

    据载,当年的龙泉大队支部书记名叫殷寿田,副书记叫殷正湘、易先述。大队在他们的带领下,队员们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心血灌溉泥土,用汗水滋养作物,争相投身建设生产,抡起锄头挑起扁担,撸起袖子拼力气,挥洒青春与汗水,将这片土地当成了“家”,花费精力去经营,对每一株苗、每一颗种都细心栽培,希望它们茁壮成长,期待丰收时刻的到来。

    1958年,他们获得了丰收,12月,国务院授予株洲市龙泉大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奖状也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公社。

    大出风头的龙泉冬瓜

    还未等社员们从如梦般的惊喜中缓过劲来,另一个好消息又随之而来:龙泉大队二队队长易国华因研制龙泉冬瓜成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6年初,龙泉大队易国华开始进行广东冬瓜与本地笋瓜的杂交配种试验。经过两年的艰辛,试验取得了成果。冬瓜配笋瓜,结出龙泉瓜。长出的龙泉瓜像一头头小牛崽,大的有120多斤。龙泉冬瓜,比其他的冬瓜好。好在主蔓长,长势好,叶片大,耐热,耐肥,抗病,产量高。更好的是肉心厚,肉质松软,水分多,品质好,味道佳。

    龙泉冬瓜研制成功的消息飞到北京,周总理非常高兴,易国华也有幸代表大队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亲自接见了易国华,握着他的手,边笑边勉励他继续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很多年过去,不少人都忘记了易国华的名字,但提起“三劳模”,上了年岁的龙泉人都晓得,概因易国华在家中排行老三,当时的人都亲切地称之为“三劳模”。 易国华于1999年12月逝世,享年81岁。

    永久的追忆

    尽管事隔多年,上了岁数的龙泉老人都还记得1959年的10月1日,建国十周年纪念日,株洲市举行大型庆祝活动,龙泉大队作为全国的一面红旗,制作的游行彩车特别醒目,彩车上放着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还有易国华种植的冬瓜,以及大队各种农副产品。作为全国劳模代表,易国华身披大红花,屹立在彩车上,获赠了无数鲜花与掌声。

    十里长街,总理犹在。每每忆起周恩来总理,人们总是饱含深情,从雄关漫道的峥嵘岁月到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总理给人民留下太多感动和无限敬意。虽然当时的人与物已渐行渐远,但对于株洲人,尤其是龙泉人来说,这份敬意和感动更凝聚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力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延续至今,那片土地传承下来的勤劳拼搏的精神却经久不衰,推动着株洲人奋力前行,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弘扬“火车头”精神,奋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对株洲人来说,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发自肺腑的一种决心和斗志。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从龙泉冬瓜到芦淞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到株洲市“一谷三区”建设,株洲人一直谨记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和教诲,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信念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推动着株洲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