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因何而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总的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如何遴选认定?
三部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入选“双一流”意味着什么?
“‘双一流’不搞终身制。”三部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下一步,“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 据新华社电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1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根据三部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A类高校36所,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B类高校6所,包括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据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不是“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