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桥的文字里 读郑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兰祁峰

    著名作家董桥年轻时在南洋呆过,他的文章中每每提到当时的一些经历。

    董桥在《一纸平安》自序中,谈及“平安”二字入诗,即提到自己的老师亦梅先生有一首《三保洞怀古》。文章是把这首诗拆开来一联一联讲,我现在将它们还原:奉使当年下垄川,天风浩荡拥楼船。衣冠寂寞山亭在,藤缆依稀石洞悬。两字平安三尺井,万家心愿一炉烟。余杭客过留题处,千载寻君更惘然。

    这个三保洞在现在印尼的爪哇岛上,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经过此地,一晃六百年过去了,当地的老百姓却还记得他。据董桥说,不但这三保洞连同其中的三尺井早已成名胜古迹,常受后人瞻仰膜拜。三保公本人,也俨然成了佑人平安的神灵。那年月,年轻人凡出远门,无论读书谋生,都带着他作平安护身符。

    中国历史人物中实现由人到神转变的,大家所熟知的无非是老子、关公、岳飞等几位,没想到郑和在南洋一些国家的影响会这么大,居然也被奉若神明,为什么会这样呢?

    某年暑假,我跟随学校教师团出游,去新马泰走了一遭。在马来西亚那两天,导游领着我们去参观了位于马六甲上的三宝庙,庙中所供奉的一样是郑和,旁边一样也有一口古井,名曰三宝井。庙廊中还有几块石碑,年代大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抬头,神龛前祭品清供,香火正浓,令人肃穆。当时心中的许多好奇和疑惑都恨不能有人为我讲解清楚,可随从的导游实在不能胜任,我也不好多问。所谓游客而已,走马观花吃喝拍照是正常,何必较真?

    回国后,我特意从网上买了一本《郑和史迹文物选》,以为可以从中窥得一些蛛丝马迹,然而很失望,这书只是收录了现存国内的郑和遗迹,且不全,至于海外的如何,当然是四顾茫茫了。据说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主编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是一套搜罗齐备的书,从网上目录里查到该书的第十六章是“郑和在国内外的遗迹”,章中第二小节是“郑和在海外的遗迹和传说”,可惜目前手头暂时没有这套书,无法看到具体的内容,也不知道郑先生会如何看待。

    毕竟郑和下西洋,首先下的是南洋。他率领强大富足的官方船队,奉行的却是和平友好的政策,南洋百姓怀念他是有理由的。读董桥,至少让我知道了爪哇垄川的三保洞,这一史迹大概在郑先生主编的《资料汇编》中早已收录,但该地奉郑和若神明,以致随身佩戴他当平安符的习俗,书中恐怕未必就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