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
三十年,对于人的一生,不可谓不长。记得当时我调《株洲日报》,是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来的。社领导说,我们调你,是“借调”,是通过了郊区党委同意的。因为是“借调”,社领导又说:“你认为这项工作能胜任,你就干;你认为不行,吃不消,你就回原单位。”谁知我这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后来竟被《株洲日报》“借调”三十年。现在想来,真有些回味无穷……
我到《株洲日报》,先是任美编。此时的我,画过不少的题图、插图,如《夜访立翁》《镇海楼下的钢炮》《南岳菩萨》《九州火花小王》《我的中年恋》《六娭毑》《一个少妇的烦恼》《杜甫晚年在湖南的诗歌创作》《财宝仓库》等;绘制过不少的刊头、题花,如“奔龙”“晨笛”“科圃”“学习与修养”“青年之页”等;“周末速写”有“株洲铁路俱乐部”“修葺一新的南岳大庙”“水上枢纽——株洲河西渡口”等。
我能胜任这一工作,主要是学中干,干中学,同时也有像梅剑龙老师等一批老同事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调来没几年,《株洲日报》就创刊三十周年了。报社为了庆贺、纪念、鞭策、鼓励自己,要出本画册,要征集市内外、省内外的一些知名书画家的作品。我作为报庆组的一员,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梅老师就为我提供了很多书画名家的通讯地址,如省里的有邬邦生、王金星、王超尘、凌文虎等,北京有李桦、天津有王学仲、贵州有谭涤非等。
我进《株洲日报》,当时的文凭是中专。像我这样的人,编辑部有一大批。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和办报水平要求的提高,社领导决定让我们这批人边工作边参加函授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美术大专学历和新闻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学历。
在工作中,由于天天和稿子打交道,加上又有聂鑫森等一批师友的关心、帮助与提携,于是我也动笔试着写,慢慢地,由美编变成跑文化线的记者了。在此期间,我采写过的省内外文艺界名人有李立、李铎、齐良迟、凌子风、刘春华、张虎、夏湘平、侯波、贾世骏、刘斌、于沙、李元洛、弘征、萧沛苍、澍群、王憨山、张志安、马乐山、姜东舒、汤清海、敖普安、刘振涛等;市内的文艺界人士就更多,如何浩中、刘国泉、易乃光、贺安成、邓鸣亮、黄大希、李禄鸣、戴绍曾、张素女、刘人要、曾安楚、邓景渊、吴楚龙、周鹏生、丁华成、彭慧等。可以说,当时由于年轻,天天骑着自行车满天“飞”。
记得1997年,我市大型现代花鼓戏《红藤草》进京演出,我还随团去采访报道。该剧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市文化局的领导还表扬我宣传报道有一功呢!
后来,年纪大了,我坐守办公室当编辑。这时的我,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过不少的艺术评论、旅游散文、生活随笔等。我将这些拙文结集出版,分别叫《艺术行走》《艺术观测》《艺术评谭》,反应良好。
回首我在株洲日报社工作三十年,由于有大家的帮助、鼓励,我多次立功受奖,有一年还晋升一级工资,两次评为“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此时我想,这都是报社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在本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写了这些肺腑之言,一是感恩,二是祝愿我们的报纸越办越好,更祈盼在职的新、老同事,采写出更多更美不愧于时代的锦绣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