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凯迪
聪明的古人早在很久之前就创造了无数吸引眼球的软文模式,从名人题字,到诗歌宣传,再到自我代言,和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一样,古代商业软文也是门类众多,体系繁杂。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成功代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食“东坡肉”,还为不下数十种商品写过广告词,这位伟大的词人大概也是当时的“广告大王”了吧。从茶叶到馓子,再到猪肉,从风雅艺术品到生活必需品,苏轼代言的产品涉及领域之广、品种之多足以让人瞠目。
据说,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又称“寒具”、“馓子”的一种油炸食品,异常美味,却无人问津。当时被贬谪的苏东坡来到此处后,提笔给店家写下了一首题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原本深藏小巷中的美食在苏轼的笔下即刻成了“舌尖上的美味”,可见广告大王的宣传功力,本是生意惨淡的店铺,也成了顾客络绎不绝的旺铺。
明清时期,商业及金融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久负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就不走寻常路,在家中自拟了一则广告文案,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短短几十字,就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商品价格,商品种类以及其广泛用途。然而如此实用的宣传软文在当时却被雅致地称为“润格”。
不仅如此,细心周到的郑板桥担心自己字少意简的“润格”不能被大众所理解,还特意在自己的商业软文旁附上了一首诗,也为郑板桥带来了新一轮的销售热潮。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无心插柳当了一回纸扇大使。一日,王羲之漫步于绍兴城内,偶遇一名提篮卖扇的贫苦老妇,生意甚是惨淡。他顿生怜悯之心,却又不想直接伸以援手,于是在每把扇子上题了五个字,随后嘱咐老妇:遇人买扇之时,只需说扇面上为王右军(王羲之别称)的字迹,每把要价“百钱”便可。原本还有些心怀不满的老妇听罢,只得依言而行,原本滞销的纸扇竟在一时间成了热门商品,被众人抢购一空。
明朝中期,“六必居”由山西临汾赵氏兄弟创办,起初经营六种生活必需品,后又经营酱菜,但只限京城百姓,生意规模一般。但自从挂上了严嵩手书的招牌后,竟声名鹊起,规模也逐年扩大,最后成了京城小吃代表之一。
除此以外,名扬四海的王致和臭豆腐也曾有幸得到名人的题字称赞。相传,清康熙八年,王致和进京赶考,但落第后因手头拮据,只得在前门外的安徽会馆寄居。为了筹措生活费,他便一边复习读书,一边凭借做豆腐的手艺摆摊卖豆腐。但时值盛夏,没能及时售出的豆腐腐烂变质了,王致和新想一招,将豆腐变成了腐乳,街坊四邻对此赞不绝口。康熙十七年,他在延寿寺街开办作坊,挂起“王致和酱园”的招牌,一时名扬京城。慕名而来的清末状元孙家鼐在吃过腐乳后,即刻写下了两副对联:“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随后,王致和腐乳的名声传遍各省市,其销量也愈发惊人,如今更是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