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驰) “假期结束后,往返山林的人流减少,但仍旧马虎不得。”4月7日,石峰区云田镇五星社区护林员李佳穿好工作服,骑车赶到山林边,开始他每日6小时12公里的巡林任务。
李佳说,清明期间,随着返乡祭扫、踏青活动增多,森林防火进入关键期,巡林距离增加至20公里以上。这对于40岁的他来说,也是一场体力上的考验。
在山林间穿行时,李佳时而弯腰检查枯枝落叶的湿度,时而驻足观察远处山场的情况。
他指着一处山坳说:“此前就是在那儿,发现过未熄灭的烟头,及时处理避免了隐患。这样的细微之处,正是人力巡护的优势所在。”
李佳说,他们组共有19人。清明前夕,再三检查了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泵等装备,并进行了两次实战演练,就算遇到特殊情况,也能做到有条不紊。
同样,今年清明期间,即便在乡间路口,返乡祭祖的株洲人能清晰感受到,一场“文明祭扫革命”悄然展开。
4月1日至7日,在全市各乡镇进山入林处,护林员与志愿者们通过设置服务点,严格落实“四个一”工作:即一张桌子(专人值班)、一个箱子(收缴火种、鞭炮、香烛等)、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一套火情早期处置工具(喷雾器、灭火器等)。在劝导的同时,发放防火手册与《文明祭祀倡议书》等,在重点监控区域的路边摆放鲜花,前去祭祖的市民,可用随身携带的纸钱、香烛换取。
这种“堵疏结合”的策略,既减少了明火隐患,又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祭扫。
在茶陵县枣市镇洞头村,村委会在重点卡口修建焚烧池,安排专人监管祭祖焚烧,既尊重传统习俗,又避免火源失控。该村通过焚烧池集中管控,近三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
清明期间,我市应急、民政等多部门联动,形成群防群治的防火格局。通过启用无人机、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山林实施24小时网格式巡查。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快速识别烟雾、火点;智能摄像头覆盖重点林区,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并通知值守人员抵近处置。
“人防 技防”“传统 创新”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护林员与村志愿者化身“绿色卫士”,以实战演练、火源管控、文明倡导等多元举措,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实现全市“零火情”的目标。
防火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民参与。株洲通过“线上 线下”宣传,将防火意识深植人心。线上,村级微信群每日推送防火提示;线下,“敲门行动”入户宣讲,林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甚至通过文艺演出传递防火知识,让防火知识从口号变为行动自觉。
这一点,从事护林工作三年有余的李佳十分感慨,从前几年部分人不理解,到如今,进山祭祖的乡亲们主动置换鲜花,并将打火机等放在服务点保管。一声声辛苦了,也让他颇为感动。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仅清明假期,我市出动2153名护林员,总计巡护22386小时、49119公里。正是这些“守山人”的坚守,让我市山林在清明期间始终保持着安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