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醴陵市茶山镇大西垅村,千亩农田上金黄的油菜花与淡雅的紫云英交织成一片绚烂花海,不仅为乡村增添诗意风光,更为土壤注入"绿色活力"。近年来,醴陵市以紫云英为核心,通过与油菜混播种植、科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提质增效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油菜与紫云英混播
创新模式:油菜与紫云英"组CP",效益倍增
醴陵市重点推广了油菜与紫云英混播种植模式,通过"高矮搭配、功能互补"实现土壤改良效益最大化。紫云英根系共生的固氮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盛花期每亩固氮量达5—8公斤;而油菜根系改土能力强,茎叶还田培肥效果显著。两者混播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种植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可减少30%,增产超5%。农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理介绍,2024年该公司混播面积已扩大至1100亩,绿肥翻压还田后,每亩水稻种植成本降低50元以上,真正实现"以田养田"。
▲茶山镇大西垅村千亩绿肥示范片
政策驱动:科技支撑与规模种植并进
醴陵市将绿肥生产纳入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减量化行动,结合粮食高产创建,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主体积极性高的地方作为办点示范区域,将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育扶持对象,优先遴选79家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主体参与示范工作,创建千亩示范片5个,百亩示范片75个,示范面积2.1万亩。通过"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品种选育、播种及田间管理)确保示范片高产稳产。据统计,2024年,全市绿肥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鲜草亩均产量可达900公斤,相当于替代尿素839吨、磷肥780吨、钾肥448吨,可减少农民化肥投入成本450多万元。此外,醴陵市结合耕地抛荒治理,在果园、茶园等旱地上推广紫云英种植,既改良土壤又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赋能:应对挑战,筑牢生产防线
面对极端天气挑战,醴陵市依托科研力量强化防灾减灾。2024年冬,在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偏少四成的不利条件下,组织专家深入田间指导,提出"灌跑马水、冻后补损、病虫防治"三大技术措施。冻害田块适时追施尿素促恢复,渍水区及时清淤排涝,并针对性防治病虫害,确保绿肥健康生长。科学的管护技术为绿肥高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克服不利气候影响,示范片亩产普遍达1200公斤,高产田突破1500公斤。
多元融合:从田间到产业链的绿色延伸
醴陵市积极拓展"绿肥 "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明月镇云岩村千亩花海不仅吸引大批游客打卡,还通过举办赏花节带动乡村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同时,绿肥种植与优质稻米、茶叶、葡萄等产业联动,提升农产品品质。例如,板杉陈双葡萄园利用绿肥改善地力,葡萄品质显著提升,搭配水肥一体化设备,灌溉效率提高60%。
▲游客打卡千亩花海
展望未来:锚定绿色农业新目标
醴陵市计划进一步扩大绿肥种植规模,深化"混播 轮作"技术应用,并探索绿肥与有机肥产业化路径,预计到"十五五"期间,全市绿肥面积将恢复至15万亩,其中紫云英占10万亩以上。醴陵作为先行者,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单一肥田到多元增效,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醴陵市绿肥生产展现了现代农业的生态智慧与创新活力。紫云英和油菜组成的彩色花海,不仅是土壤的"营养师",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醴陵将为全省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醴陵市农业农村局 李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