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数据,中车株洲所问鼎2024年储能系统集采/框采中标第一名。短短三年,从初入市场到一举“夺魁”,储能业务如何成为中车株洲所裂变最成功的领域之一,株洲为何总能在不同赛道书写裂变故事。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中车株洲所其实并非储能新兵,而在爆发之前,早已积聚势能。
据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透漏,仅2024年,公司并网项目达到73个,装机容量增长超过200%。
储能行业是典型的制造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竞争力自然也越强。这几年,这个行业的价格内卷,让人瞠目结舌。
中车株洲所除了自身就有技术与体量优势。地处株洲,也助力企业在储能行业中稳步迈进,这座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有着相对齐全的工业种类,能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各类产品的验证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加快成果转化的效率。
中车株洲所在储能行业的快速崛起,本质上看,是企业创新基因与地方裂变生态协同发力的结果。企业通过技术平移实现创新突破,借助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最终在储能赛道实现“后发先至”;而地方政府推动的跨行业创新研发中心计划、人才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向前。
如今的中车株洲所,将目光瞄向了工商储,并与格林美、超威电源集团等26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以技术延伸打造创新“母体”
从储能行业的崛起,看株洲的产业裂变,是始于龙头企业深厚的“技术基因”。
以中车株洲所、株硬集团为代表的行业巨头,通过“同心多元式”裂变模式,不断孵化新赛道。如中车株洲所从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出发,裂变出时代电气、时代新材等子公司,覆盖风电、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材料等领域。而株硬集团的人才与技术外溢,则催生了欧科亿、华锐精密等上市企业,形成硬质合金产业的“蒲公英效应”。
这种裂变不仅是业务扩展,更是技术“同心圆”的延伸。
正如中车株洲所董事长李东林所说,“通过轨道交通多年沉淀,算法、器件和材料共同铸就了我们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能量变换技术,这种技术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延伸出了风电、光伏逆变器、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等。”
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平移与产业链延伸,将单一竞争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优势,成为株洲创新生态的“母体”。
株洲的裂变动能,离不开“厂所结合”的独特模式。中车株机与中车株洲所、航发南方与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的“厂所协同”,打通了科研与生产的壁垒。如中车株洲所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创新联盟,推动永磁电机、芳纶纸等“卡脖子”技术突破,并孵化出时代华先等新材料企业。
引人才聚集激发青春活力
人才,永远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
从发布新“人才30条”,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若干举措;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株洲以“城”相许,彰显“最大诚意”。
在招才引智系列活动中,株洲带去的不仅是岗位,更以茶叙、美食、歌剧讲述株洲故事。仅去年的西安交大专场,株洲就收到7985份简历。
随行的中国航发动研所,就是参与的受益单位之一。
中国航发动研所人力资源部部长夏商周介绍,仅去年,他们就签约了6个西安交大的高材生。在所里,科技人才占比达到70%以上,随团参加招才引智活动,在人才引进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幅度提升,也让动研所和高校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中车株洲所等多家企业与高校及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2024年,中车株洲所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启动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DCB电驱技术班”“DEB储能综合班”等5个班级,覆盖新能源乘用车、储能技术、半导体等领域课程。校企双方共享资源:中车提供生产设备、案例库及行业动态,学校则提供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预计三年内,将输送新能源技能人才1000人,年培训规模达2000人次。
这种“人才裂变”,不仅壮大了产业规模,更激活了细分领域的创新活力。
从“土壤改良”构建生态效应
政府的精准施策,则为裂变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几年,株洲相继出台《优质企业裂变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举措,设立株洲科创基金港,通过“先投后股”模式支持早期项目,并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天使投资等资源。如德智新材在初创时期获政府300万元扶持,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迅速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亦是关键。株洲推行“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政企早餐会、联企干部等举措,直击企业发展痛点。
行业技术要走在前端,更离不开科创平台的加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中旬,株洲已拥有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共994个(其中国家级66个),上万名研发人员,已形成覆盖材料、器件、系统集成的前沿技术布局。
这种生态效应,也让株洲揭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的焕新路径,便是以龙头企业为“根”,以人才与技术为“脉”,以政策与生态为“壤”,让创新如细胞分裂般自然生长。
而未来,“制造名城”能否在北斗、新能源等赛道持续发力,答案,或许已埋藏在其丰沃的创新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