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时间:2019-11-06 00:00:00    来源: 株洲市教育局     来源截图

【核心阅读】

我市小学生放学一般在下午3时30分到4时30分之间,而家长下班在5点到6点之间,孩子放学后去哪儿?“三点半”难题,曾经让家长们很“心酸”。

破解“三点半”难题,我市一直在探索:今年春季学期,市教育局在城区选择了4所公办学校试点校内课后服务;8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课后服务时间、内容及收费标准。

截至10月10日,校内课后服务已在全市推开,全市城区、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126所学校、88501名学生、8122名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分别占城区和县城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65.3%、51.6%和71.2%。

11月1日,全市校内课后服务现场会召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引导全市中小学校进一步朝“有温度的校内课后服务”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部分中小学校校园,实录课后服务点滴。

 

【模式】创新实施“1 X”:课后服务杜绝“放羊”

 

“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校园足球,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市外国语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王佳奕 摄

 

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平均每天5节课,放学时间为3点左右;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0个课时,平均每天6节课,放学时间3点半左右;初中每周34个课时,每天7节课,放学时间4点半左右。

张子函的爸爸张先生,平时和妻子工作较忙,以往接送孩子的事都交给了老人,后来老人也有自己的安排,“三点半难题”就一直困扰着他。从学校了解到,针对接送困难的情况,儿子可以参加学校放学后校内课后服务”。

“在三年级的时候,报了学校课后服务班。”张先生说,自从孩子上了学校课后服务之后,不仅解放了家长,孩子也很开心,学校老师会给他们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

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介绍,校内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不是学生的自习课,也不是学生补习课,更不是放羊式管理。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结合实际精心设计“1 X”课后服务项目,“1”是作业辅导,“X”是音体美文体社团活动等。

“费用更便宜,学生更安全,课后生活更丰富,家长更安心。”校内课后服务由试行到全面铺开,赢得很多赞誉声。

市教育局对课后服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54%的家长认为“解决了放学后接孩子的问题”;79.76%的家长认为“有老师辅导作业,监督孩子复习当天所学知识”;48.29%的家长认为“不用让孩子参加校外托管,减轻了家长经济负担”;57.82%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在课后发展兴趣和爱好”;62.38%的家长认为“相对于校外托管,校内课后服务孩子安全更有保障”。

 

【探索】“服务”高招频现,最开脑洞的是种菜

 

“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市二中附一小学生校园学轮滑。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摄

“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传统文化养成教育,成为荷塘外国语学习课外社团活动之一。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摄

 

解决“三点半”难题,天元区在全市最先试水。2018年9月,新马小学、尚格小学、栗雨小学、凿石小学率先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试点。

“当时接受课后服务的学生2689人,占四校学生人数的40.47%。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城区14所小学、4所中学全部提交课后服务方案,全面铺开课后服务。截至10月,共有18820名学生参与,占学生人数的53.1%。”对校内课后服务,天元区教育局局长唐厚睦心中有一本账。

校内课后服务如何做,天元区有严格的规范: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上国家课程教材内容和补课。不得因为开展了艺体活动内容而调减常规艺体课时量。切实减轻而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严禁和校外民办培训机构合作,斩断培训招生利益输送链条;规范经费开支。校内课后服务开支项目包括课时费、管理服务,耗材、奖品、办公用品、水电费及其他费用。该区还要求各校应合理引导分配学生参加各托管班、社团的人数,课时费的发放原则上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发放,不以参加人数的多少按人头发放。

天元区尚格小学,下午3点半,放学铃响准时响起,不需要托管服务的孩子率先排队走出了校门,跟着家人回到了家中。有托管需求的孩子则继续留在教室里,托管服务老师随即“上线”,孩子们根据自己之前的选择,开始自己的“课后三点半”活动。

“我跟老师学习书法,回家后要把写好的毛笔字给爸爸妈妈看……”小学生毛驭有些骄傲,参加课后服务后,小家伙的毛笔字长进不少,父母的表扬也多了。

“孩子们可以在教室里写家庭作业,还有专门老师进行辅导和点评。其他的选择也是丰富多彩:爱好体育的可以跟着体育老师到操场上学篮球、足球、武术等;爱好音乐的有陶笛、竖笛、合唱;校园里还开辟了一块菜地,孩子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认识蔬菜,给蔬菜浇水、施肥等。”校长马谋幸说。

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很多孩子放学后肚子咕咕叫。在家长自愿前提下,学校会发一瓶牛奶加一块面包。第一节托管课开课前,老师会组织孩子们集中加餐,一瓶牛奶和一块面包。

考虑不同家长需求,尚格学校实行弹性接送制度:有事可以电话联系班主任提前接;5:30之后没接的孩子安排专人值班,集中管理,延时半小时;雨天安排合班,家长到教室接人;晴天则由保安守着在校门前的空地上自由活动,直到家长接走。

马谋幸说,实行课后服务效果不错,目前学校开设课后服务的班级有36个,参加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有1268人,学生参加率达67.2%,教师参与率100%。

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九成的荷塘区启明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如何开展?

“根据我们调查,在学校做三点半课堂之前,有不少孩子在放学之后就在外面的辅导机构待着,而这些辅导机构收费贵,起码是学校的两倍以上,服务却跟不上。”校长朱耀明介绍,家长有需求,学校就提供便利。

11月1日,周五。记者在校园看到,学校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辅导作业,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在葫芦丝、机器人、管乐团社团开展活动。

“自己的老师不够,就从外面请老师。”朱耀明说,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能力,落实了学校的特色教学。

记者看到,下午两节课后,考虑到有些孩子可能会肚子饿,学校准备了牛奶水果。

在芦淞区,将近一半的学校已经启动了“课后三点半”服务。记者在该区立人学校看到,三点半以后,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在校园内开展的课后服务分为作业辅导、社团活动、阅读活动等。

 

“三点半”难题:破解之外添加“温度”


课后,市二中一小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本剧活动。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摄

 

【现象】安全压力:学校和教师都时刻绷紧神经

校内课后服务在全市铺开。作为全新探索,一年来,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也有诸多问题值得思索与再探索。

“加大了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大量的孩子延迟在校时间,有47%的孩子没有参与,加上参与的家长接孩子并不准时,稀稀拉拉的从3点多接到6点多,消耗大量人力,安全管理上的压力巨大。像体育类的课后服务,发生一些伤害状况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和教师都时刻绷紧安全神经。”唐厚睦说。

课后服务虽然有校外正规力量参与,但因其不稳定性和群体较小,目前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主要还是校内教师。老师一天班下来,还要参与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还要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教师负担增加得很厉害,尤其是身体不好和年老的教师感觉疲惫,比以前更晚下班也对教师的家庭造成很大影响。

记者采访中发现,为了开展“课后三点半”,学校老师几乎是全员上阵,这就意味着老师的工作强度大了。

“低年级教师是承担校内托管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是女性,参加轮班和照顾家庭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有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平均每周参加学后托管三次,最多的每周五次,增加了教师负担。”“以前四点钟可以回家,现在值班时要六七点。”……

采访部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学校承担课后服务,教师的时间、精力都在做加法,很多老师不得不把备课延伸到了下班后和周末进行,确实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托管服务,不应该都交给教育部门承担。”针对此问题,天元区集聚多方力量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用“开门办教育”的理念来推进此项服务。比如,发动社会力量如志愿者、社区义工、家长、专业人才、社会公益组织有序参与进来,补充人员的同时也带来各类教育资源,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一股新鲜的力量。

“多方参与,可以有效解决师资不足、专业不够、精力不济、资源单调等问题。据问卷调查,89%的家长愿意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唐厚睦说。

也有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可以学习外地经验,统筹民政、妇联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种有效资源共同参与托管服务。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据了解,我市将继续探索新模式,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在真正满足学生和家长实际需要的同时,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热议】校门口来接孩子的“托管”少了

·张敏(公务员)

放学后到培训机构完成作业或者进行兴趣特长的学习,收费不菲,“劳神又费米”。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安排教师进班辅导作业、开展特色社团活动,既为家长减轻了作业辅导负担,又为孩子增加睡眠时间。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为家长节约了一大笔托管和培训费开支。

 

·李吉(教师)

课后服务广泛开展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尤其是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集体生活,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兴趣。有的学校,开展了书法、跆拳道、足球、舞蹈等11个精品社团,聚焦学生的健康体质、艺术素养和文化品格的提升,也为学校开发优质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和教育生态。

 

·王健民(自由职业者)

我算了一笔账:现在校外托管班一般一个月不吃饭是660元左右,吃饭是880元左右。校内课后服务一个学期才800多元,不仅在经济上给老百姓减了负,还消除了在社会培训机构托管存在的安全风险。校内课后服务实施之前,我接孩子时发现,每天在尚格小学校门口有20几个社会托管机构举着牌子来接孩子,这学期几乎没有了。我发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以后,对校外非法托管机构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很多机构关停。

 

·曾蓉蓉(保险从业人员)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辅导孩子做作业,深更半夜进医院的段子曾一度在朋友圈刷屏。女儿在校内接受课后服务以后,有了老师的管理,作业一般都比在家书写更认真、速度更快。作业做了,免除了做作业时的亲子之争,文明的家庭更加和谐了,母女之间的矛盾也少了。

 

·朱耀明(启明小学校长)

在开展三点半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比方说文件规定不超过每小时5元,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只要是老师保证服务时间,做好服务,这个钱就是政策允许发放的,至于如何发放,那是校长们的事,只要不放在自己腰包里,“法无禁止即可为”。上级部门是否还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这个值得思考。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记者手记】家长从“心酸”到“心安”

数天来出入中小学校园,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三点半”难题在株洲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

陶笛、竖笛、合唱、武术、健美操、足球、网球、篮球、芭蕾舞、啦啦操、黏土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在为家长解忧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市校内课后服务的成功探索,统筹兼顾建立了新的服务保障机制,公益非营利体现教师的奉献与情怀,弹性离校为家长提供了人性化服务,办出了有温度的校内课后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老百姓生活当中的烦心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校内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的教师群体,也有了意外“收获”:很多学校为教师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向学校申请开展社团活动的种类,挖掘教师潜力,展示教师的才艺。

校内课后服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也提升了教师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也是“预料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新举措减轻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对一些双职工家庭,更是福音:不仅仅是少花钱,与校外托管班不同的是,校内课后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发展,重在提供更多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求;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是学生的综合实践,不是课内学业的延伸。最为重要的是,在老师的看护下,孩子的安全也有了充分保证。

全新的探索,一直困扰学校和家庭的“三点半”难题破解了,家长们从“心酸”到“心安”,记者也为此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