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浩率队前往湘西泸溪实地学习考察办学经验。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毛大训,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随同前往。学习考察组先后走访了武溪二小(株洲小学)、浦市完小、泸溪二中、红土溪村小等四所中小学,并与泸溪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教育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武溪二小(株洲小学)——现代化引领
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学校新落成的现代化食堂“悦食楼”、建成使用的新教学楼、现代多功能图书阅览室。在“悦食楼”前,吴安浩详细询问了学校建设过程中土地征拆、人力成本、建设成本等问题,并与株洲各县区的情况进行比照。据介绍,武溪二小被列为湘西州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获得株洲市援建资金600万元。因此,武溪二小又称“株洲小学”。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智能触摸教学一体机、环保课桌椅、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录播教室、智能网络广播系统一应俱全。武溪二小的建成使用也充分展现了株洲、泸溪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
浦市镇中心完小——文化育人
考察组重点考察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了书吧、多功能室、社团活动室、文化长廊等。对于学校组织开展“踏虎凿花”社团活动,考察组饶有兴致。踏虎凿花,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踏虎村而得名,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这种剪纸不是剪刀铰出来的,而是刻刀凿制完成,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专门撰文介绍踏虎凿花工艺。学校以课程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既是践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育人理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学校还以“浦韵古今 市通天下”的巨幅浮雕壁画再现了历史悠久的浦市古镇的繁荣文化,也展示了百年历史老牌名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吴安浩盛赞:“一砖一瓦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匠心。”
泸溪二中——管理取质
泸溪二中是湘西自治州示范性普通中学,始建于1946年。学校占地13.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85万平方米,层次错落,环境清幽,蓝天白云掩映,绿树鲜花环绕,正是读书好地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科研实验学校、全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省绿色学校等数十项全国、全省荣誉称号。一所农村中学,成为全县高考先进单位、县高考优质生源学校,近年先后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名校和普通大专院校输送新生6000余人,培养了龚兆龙、田宏国、宋守根、唐胜成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和实业家。走访中,吴安浩详细询问了学校生源构成、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保障情况,重点参观了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了解学生的住宿和就餐情况。了解到学校利用食堂经费结余在节假日给学生提供免费用餐时,盛赞温暖关爱落得实落得细。制度上墙、责任上肩,科学、规范、精细的管理是学校获得丰硕成果的重要经验之一。
红土溪村小——定力治教
武溪镇红土溪村小是感动全体考察组成员的一所六年制村片小。学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备,有高标准的的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场,有电脑室、音乐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等齐全的功能室,开齐开足了课程。“点燃读书激情,让阅读成为习惯”、“用你手中的笔,诠释身边的美”各类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建校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办学质量得到本地村民一致称赞,甚至吸引了邻县的学生前来就读,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理想。
让人感动的是,这样一所完备的学校,仅有学生59人,其中留守儿童32人,建档立卡户学生35人。正如泸溪县教育局局长谭子好所说:“哪怕一人一校、一师一生,我们也要升好国旗、备好课、开齐课程、办好学”。吴安浩局长激动地表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
在泸溪县教育局,泸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尙远道主持座谈交流会。会上,考察组观看了《泸溪的经验很好,要推广》的专题视频。泸溪县教育局长谭子好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泸溪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全面深刻的经验介绍,重点介绍了农村学校建设管理。吴安浩局长表示,“非常感谢泸溪县委县政府提供那么好的现场、模板给我们学习。通过参观和交流深刻感受到泸溪县委县政府是真心重视教育,是在用心办教育,是把重心放在教育。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有三方面:一是规划布局。“一条环线,两个片区”,全县175所中小学,村小和教学点占了138个,没有简单一撤了之。泸溪县委县政府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从孩子有亲情,有家人陪伴,健康成长这个角度来布局学校,非常令人感动。二是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的政策。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支教送教、农教津贴等都向农村、向偏僻学校倾斜,也令人感动。三是重视质量建设。泸溪县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教学点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学位,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重视教育的内涵发展。泸溪的教育经验,我们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参考,有的可以复制,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深。”
县委常委、副县长(株洲驻泸溪对口帮扶挂职领导)高翔表示,“泸溪教育有三个想不到,一是外地的生源涌入泸溪;二是外地的教师能扎根泸溪;三是泸溪的学生高考成绩很突出。名不虚传,值得学习。”
座谈会上,学习考察组成员围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编制管理、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TA 语
“到泸溪实地考察后,深切感受到泸溪教育真是办得好,贫困县办出了“富”教育;也真切感受到省委书记杜家毫的批示‘泸溪的经验很好,要推广’的具体含义。本次考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办好教育,既要领导高度重视,又要职能部门支持;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既要营造重教氛围,又要建立制度保障;既要重视远景规划,也要重视有序推进;既要考虑办学成本,又要注重社会效益;既要强化治理能力,又要突出队伍优化;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关注内涵发展。”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齐长新
“如果问,泸溪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说是写在乡村学校孩子脸上的幸福,教师脸上洋溢的自豪感,还有县教育局谭子好局长满满的自信和底气。‘我们泸溪教育质量这么高,我们农村老师也有功劳呢’,‘来我们村小教书,必须要表现优秀的老师’,‘我不愿意去县城教书,我喜欢这里’……在浦市小学、红土溪村小,几个乡村老师的话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泸溪县农村学校的魅力。县长和局长对泸溪教育的介绍给我们解开了泸溪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教师安心痴爱农村教育的密码:党政重视教育政策好,政府给农村教师发放农教奖励津贴,教学点的教师每月可多发放1400元;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好,泸溪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新年上班第一天,深入学校现场办公,对优秀教师进行重奖;教师管理机制好,对农村学校一些短缺学科实行走教和支教形式,确保乡村孩子也享受着优质教育。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师才能赢得未来。泸溪做到了。”
——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马永灵
“泸溪之行,感触颇深。一是对教育的真重视、真优先。县、乡镇两级把教育作为区域内最重要的事情来抓,把教育作为斩断穷根的治本工程,党委、政府想的是教育,谋的是教育,为的是教育。二是对教育大投入、大手笔。泸溪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最舍得对教育的投入,可谓穷县富教育。三是追求教育高质量、高均衡。泸溪32万人口,2018年考取北大清华的有6人,附近县甚至吉首市的学生都被吸引到这里来就学。全县175所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达138所,有些学校只有几个人,也没有放弃和撤并,功能齐全,师资保障,体现了对教育的坚守和担当。”
——芦淞区教育局局长朱金辉
“我带着72岁的母亲,来到湘西古丈岩头寨几年中学开始一年的支教生活。整整十一个小时的车程,车子在山路十八弯的小道上行驶。有时路上方圆几里没有人家,有的只是石和树。进入学校,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门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的确,这是我一路过来看到的最漂亮的房子。这里如同世外桃源,具有无法抗拒的神奇魅力,或许这里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芦淞区赴泸溪支教教师袁双
“泸溪经验可以复制,渌口区边学边查、立行立改。泸溪,一个仅拥有30余万人的小县、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不到5亿元的深度贫困县,为何能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领跑全省、甚至闻名全国?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赴泸溪县考察学习教育改革经验。考察组所到之处,无不感受着当地浓厚的重教氛围,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教育发展势头之猛、改革气魄力度之大,效果之好,令人鼓舞,发人深思。我们渌口区在总人口、总面积、教师和学生数量等方面与泸溪相差不远,但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却存在差距。从思想观念到投入保障,从队伍建设到管理水平,从教育质量到均衡发展,泸溪很多经验可以在渌口区进行复制和推广。下阶段我们将对照泸溪和城市四区找差距,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抓整改,为加快渌口融城、推动渌口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渌口区教育局主任督学王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