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区2017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17-10-25 00:00:00    来源: 株洲市统计局     来源截图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主线,深化供给侧改革,致力于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加快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进而释放本区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并进,推动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抓牢政策的方向,保持发展的势头,让经济新常态具象化。

一、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下半年是经济发展见实效的关键期。1-9月,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0.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1亿元,同比增长9.8%。在增速换挡期的当下,我区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并主动谋求转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工业增长保持定力。1-9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52.4 亿元,同比增长6.9 %。分行业看,轨道交通产业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同比增长6.8%;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下降29.6%;建材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同比下降17.6%;有色冶金产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1.6%。工业增长达到预期,提质增效作用明显,随着清水塘老工业的清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化工建材产业逐步退出,石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投资需求持续稳增。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直保持平稳增速。1-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9亿元,同比增长14.6%,好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完成新建开工项目170余个,不少重点项目也陆续开工,特别是轨道交通城的高新项目,有力地拉动了投资增长,循环集团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力度较大,为固定资产投资保增长作出贡献。

3、环境民生双向改善。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换来了石峰区的绿色发展。截至目前,148家中小企业已关停144家企业,5家中央省属企业关停3家,49宗国有土地收储任务全部签订收储协议或价格确定书,17家集体土地租赁企业全部退出。周边社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小区提质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实现居民生活的改善。再加上治污行动重拳出击,清水湖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于7月施工,对探索环境治理新模式,还石峰区一片绿水蓝天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问题不容忽视

1、发展活力尚有欠缺。石峰区作为工业重镇,在产业结构上过度依赖工业,三季度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发展受限,第三产业占比不到五分之一,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清水塘老工业区9月搬迁上百家企业,对于石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轨道交通产业作为石峰区的支柱产业,第三季度的增加值为124.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较为羸弱,也无法满足产业多元化发展需要。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国企,只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市场疲软的局面。

2、投资增长问题凸显。本季度不少投资项目因资金问题暂缓施工,老工业基地空心化,新上项目投资额不达标无法上报,投资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如清水湖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道路设施和两区同建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接近六成。受同期基数影响,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趋缓,工业投资连续出现负增长,对我区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建设资金对接不上,影响项目推进,投资形势依然严峻。

三、下一季度工作建议

对石峰区来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应当抓住经济转型发展机遇,优化产能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咬定发展目标,实现攻坚任务,更有效地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解决发展难点,克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激发石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全力保障经济运行。四季度是一年之中经济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各大中小型企业加速推进生产销售,各个项目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全区各部门,特别是主要经济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钉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宏观调度,积极与企业对接,为企业生产销售和项目建设落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出预期。

2、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在重化工企业上做减法,推进污染治理工程和安置工程的建设,尽快促成B保物流中心、广铁物流等新进业态达产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要加快轨道交通城的项目建设,充分利用轨道峰会在株洲举行的契机,做好项目推介和签约活动,大力实施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推进重点领域建设,打造高新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发展新的跨越。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当前经济处于下行期,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不能让清水塘搬迁成为发展的软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石峰区应当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大项目攻坚力度,解决项目存在的重点难点,特别是融资问题,集中力量抓项目开工进度,完成投资的各项指标,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增长,提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改变政府投资的单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