槚山乡地处攸县西南部,与大桥、丫江桥连成一片,属丘陵地区。清代末期,槚山乡黄泥塘冲的民间艺人曾秋和、曾冬和兄弟俩去湘潭拜表演大师马世桂为师,同时,在皮影大师齐仕佑门下学习皮影戏。
曾氏兄弟把皮影戏作为赖以生存的职业,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他们曾在攸县境内组织8个皮影戏剧团,在江西省的一些县市以及醴陵、衡东、攸县等地巡回演出,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皮影戏逐渐形成了槚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人们号称“槚山皮影”。之后,槚山皮影又迎来了第三代传承人曾根和,他11岁跟随大哥曾秋和学习皮影戏,有着很好的艺术天赋,加之吃苦耐劳,唱、做、念、打、皮影制作,样样精通,艺术造诣较深。
1956年,曾秋和带队参加湖南省皮影会演获金奖,被县文化馆评为“优秀民间艺人”。他大胆地打破了家庭式传承方式,先后收陈松柏、欧梅玉、颜菊华、段珠生、宁曾伟雄、宁中华等人为徒。他所传承的弟子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人人都能组团,常年在各个乡镇及邻近县市演出。2006年6月,槚山皮影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宁曾伟雄,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槚山皮影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每个皮影戏班只有4至5人,人人都吹、打、弹、唱都能担当,特别是戏剧高潮时,操作表演人员手舞足蹈,同时演唱几个角色,操作多个皮影,后台一个人,同时吹拉几种乐器,可谓是:各就各位,分工明确,团结协作,表演古朴,寓教于乐。
稿源:攸县公众信息网
文:槚山乡党政办
编:文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