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显示,炎陵县6月10日20时至6月11日08时普降暴雨,其中12小时达到大暴雨(12小时降水达70-120毫米)的有霞阳镇、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沔渡镇、十都镇、策源乡、石洲乡,降水中心在鹿原镇,达到特大暴雨196.6毫米(过程降雨量最大)……" 这些雨量数据,均来自炎陵30个区域气象自动站。它在6月11日大暴雨过程的上报材料中,多次采用;此后,这些雨量数据将频频出现在气象业务科研人员的对比分析材料、预报经验总结和研究论著中,记录的价值步步彰显。
炎陵县区域自动站建于2006年,最初建有10个,于2012年6月上旬进行完升级改造后,有单要素站18个,两要素站6个,四要素站5个,五要素站1个,合计30个。由于区域自动站分布在炎陵县各个行政区域,加上地理位置、地形、信号等因素影响,建设维护情况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获取及时准确的数据,维护人员不辞劳苦无数次往返在崇山峻岭中,有时遇有塌方就饿着肚子、冒着前方还有更多的危险,在车上一直等到通路又继续前行,在狂风暴雨、烈日炎炎中,默默无语的维护着数据的正常采集。
此次暴雨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就正好处于设备的升级改造中,区域气象自动站的数据不仅彰显了它的记录价值,更凸显出的是区域气象自动站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区域气象自动站建成后,观测的时间和空间有较大的改观,观测时间由过去的3~6小时间隔,缩短到10分钟,观测空间由原来的几十公里缩短到十公里左右。时间和空间密度的加大能够有效监测每一次天气过程的局地变化,同时与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配合,可有效订正雷达估测降水,提供及时且精确到乡镇的雨量等信息,为暴雨、干旱、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更加准确完备的气象资料。
2012年6月10-11日,炎陵县受大暴雨影响,全县范围内引发了地质灾害。灾前的3小时,气象部门根据已建成的区域站网资料,对各个乡镇的暴雨天气进行了预报、预警、DAB广播;灾时又利用已建的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动态监测、滚动预报,及时向政府、社会发布预警信息,积极向决策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议。及时向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发出预警,为政府部门及时组织受灾群众转移、避免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灾害程度,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