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1-05 00:00:00 来源: 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承古韵、赏古邑文明,赋新曲、颂芦淞和谐。近日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芦淞区"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中诗字【2010】第004号),这是中华诗词学会专家组实地考察后,对我区诗乡创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它标志着芦淞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取得圆满成功。
芦淞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诗词渊源。早在东汉建安十九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县衙建于我区南湖塘;历代诗人为芦淞境内的"铜壶滴漏"、"大胜岭"、"屈公像"、"太尉碣"、"南塘湖春晓"等景点写下不朽辞章共30余首。在近代,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又相继在这里交织碰撞、融会贯通,这些都为我区"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全区诗词创作队伍迅速发展,芦淞诗词协会共有诗词分会11个,诗词创作小组共61个。区内有诗词爱好者(诗社组织成员)近500人,骨干诗人150余人,逐步形成了区级有诗词协会、乡(办)有诗词分会、社区(村)有诗词小组的三级网络。共出版诗词书籍32本(个人出版诗集21本),出版诗词报刊60余册,打造了庆云山碑林、徐家桥诗廊等10多个诗词景点。通过诗词"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市场)的蓬勃开展,全区逐步形成了"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善德"的良好氛围,使古老的建宁,年轻的芦淞处处洋溢着诗风雅韵,为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