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无事乱如麻,想起子书配燕花,
红粉佳人休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人无两度再青春……”
10月20日晚,随着两对身着清代服装的男女动情悠唱,一下子吸引了台下逾万观众的眼球。这就是由攸县坪阳庙乡为抢救民间艺术遗产,将昔日视作“黄段子”的、现已面临濒灭的清代“燕花歌”,而作为“非遗”的重点项目,隆重登上了“攸县首届文化艺术节”的大舞台。
《燕花歌》自诞生后,以其魅力曾吸引了无数人的传抄和流唱。在坪阳庙乡,凡70岁以上的人,大都能唱《燕花歌》,甚至还存有厚厚的《燕花歌》词本。可是,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内容并不淫的《燕花歌》却当“四旧”横扫,词本被焚烧,现在很难找到能唱出《燕花歌》整本的人了,新一辈农民连《燕花歌》也没听过。去年,在全国性“非遗”普查中,坪阳庙乡党委、乡政府为了不让这颗当地的历史文化瑰宝从自已手缝中散失,将《燕花歌》当作“非遗”普查的核心内容来搜集、整理,出版成书。今秋,该乡又将《燕花歌》选作进县献演的“非遗”大戏来排练:分别挑选两名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两名20岁以下的青年学生,当传代人,并将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请到乡里教唱,县文化馆也派出专人到场指导,将久别的、濒灭的《燕花歌》复活。
相关链接:
《燕花歌》诞生于清初的攸县、醴陵两县(市)接壤的坪阳庙乡等山区,是部长达半万多字的民间情歌,它以罕见的五句式、慢三拍节奏的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诗体结构和表现形式,采取一会儿是第三人称旁唱,娓娓介绍一个遥远的爱情故事;一会儿又进入角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女主角——子书配燕花的悲欢离合。特别是通过其中的“十杯美酒姐敬郎”等故事情节,用男女的动情倾诉,谆谆教导人们要:精忠报国、勤耕苦学、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兄弟和睦、与人为善、莫涉赌场等道德伦理,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稿源:攸县公众信息网
文/图:坪阳庙乡 李放鸣
编:袁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