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吴爱清 何纲华 贺勋)“这是和谐的大家园,这是你我永远的眷恋……”10月24日晚,夜色迷人,秋风沉醉,为期5天6晚的攸县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万众热烈互动的歌伴舞《和谐大家园》表演中圆满画上句号。
乡村大舞台,快乐唱和谐!近年来,攸县以县城文化广场为龙头,统筹整合城乡优质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品牌,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演出,在山间田野传出一阵阵笑声和掌声,见证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赛文化”的新跨越。
攸县“乡村大舞台”已成为我省的一个文化品牌,早在2008年在全省推广后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最近又入选由中宣部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案例。
“文化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明水平,是推动一个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对记者说:“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新文化。为此,我们注重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现代农民,进而塑造新型农民,助推科学跨越,加快富民强县。”
力筑“城乡互动”文化平台
拥有77万人口的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下,历史悠久,美丽富饶,是全省首批小康县和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
搭建“乡村大舞台”的思路,始于2007年初攸县宣传部门对全县文化发展现状、文化体制改革、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一次深度综合调研。面对不少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4月5日出台《关于加强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下发了《关于“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建设的通知》,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县建设100个“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为把“乡村大舞台”办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县里将其功能定位为休闲场所、活动场所、培训场所、乡风文明展示场所“四位一体”,并配套图书室、宽带网、篮球场、乒乓球、卡拉OK、健身房等文化设施,划分科技文化培训区、文化活动开展区、体育活动开展区、精神文明展示区、村级组织活动区五大区域。
2007年至2008年,县财政拨专款150万元,完成了全县170多个文化服务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并统一配发建设效果图和施工图。
要建设上百个“乡村大舞台”,需要不少投入。他们采取“整合资源,多元共建”办法,实施“捆绑项目资金建、 整合闲置资产建、 撬动民间资本建”三大策略。在县政府年均投入专 项资金160余万元实行“验收合格、以奖代拨”的同时,将远程教育、农民健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村级组织活动中心等部门项目资金捆绑整合到此项工程建设之中;充分利用撤乡并镇的政府办公场所、教育布局调整的废弃校舍、搬迁撤离的闲置厂房等资源开发建设降低投入成本;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捐建。
自2007年9月攸县第一个“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网岭镇罗家坪村“乡村大舞台”落成启用后,到2009年,全县共筹资2.5亿元,建成112个“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提前3年实现预期目标,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形成网络格局。目前,该县最大的鸾山镇陶坪文化服务点面积达1.5万平米,一般的都在3000平米以上。
今年10月19日,总投资2500万元、总面积5.2万平方米的攸县县城文化广场正式启用,广场中央由8朵梅花造型构成旱地喷泉,正前方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融入“天、地、神、人”文化内涵的4根10米高的图腾柱,展示着攸县悠久厚重的文脉底蕴,寓意着攸县人尚勤敢超的精神力量。当晚,攸县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此精彩开幕,标志着攸县“城乡互动”体系文化平台已经全面构筑起来。
力铸“雅俗共赏”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既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该县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力倡雅俗共赏、雅俗相融,努力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着2000多年置县历史的攸县,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资源。“乡村大舞台”建成后,该县着力开发民俗文化宝库,成立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起“非遗”项目数据库,至2009年共收集“非遗”项目11个门类358个条目,其中以《腊鱼庙的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故事130篇,以《燕花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121曲,以《元宵节》为代表的岁时节令11个,以《阳升观庙会》为代表的民间信仰5个。槚山皮影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市保护名录。同时,民俗文艺作品纷呈而出,花鼓戏《腊鱼庙的传说》荣获“2010年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节)目展演”剧目金奖,10月21日晚在长沙湘江剧院展演。
文艺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和带头人。近年来,该县组织县剧团、民办艺校等单位的60多名音乐、舞蹈、器乐等行家到文化服务点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文化指导员610余 人、文化从业人员1.32万人;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下派专业人员深入村庄社区,着力扶持一批民间艺人、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中心户,发展诗歌、书法、摄影、游泳、门球、乒乓球等文体协会18家,组建腰鼓、军鼓、龙灯、秧歌、皮影等文化队伍达300多个。
着眼于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该县邀请知名艺术家、歌唱家演出,组织“百人理论宣讲团”下基层宣讲,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让先进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同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冠名、群众参与”办法,组织“好日子赛歌会”、“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等系列大型群众文体活动,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据统计,全县每年下乡送戏360余场、电影6600多场、图书2万多册、各类科技资料2万多份。近3年,全县连续开展“健康生活、生活健康”主题活动,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每年参与人数不少于3万人,大舞台也真正成为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平台。由企业冠名的“全县乡村大舞台赛歌会”活动更是经久不衰,群众不分年龄性别,想唱就唱,每年参赛选手不下1000人,现场观众累计达到11万人次。甚至连安仁、茶陵、衡阳等地的群众也纷纷赶来报名参加比赛。
力弘“攸县精神”文化作用
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固本强基”发展理念,注重虚实结合,力弘“攸县精神”的文化作用,让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着力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依托“乡村大舞台”这一主平台,该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攸县精神”表述语定为“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据此提炼出“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倡导十个观念、力戒十种不良作风,严守十条纪律)”,分《德鉴》、《思鉴》、《礼鉴》、《政鉴》、《法鉴》、《廉鉴》编撰攸县公民教育系列读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大众化和本土化,并通过“乡村大舞台”专场主题文艺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如此使“乡村大舞台”不仅成为了广大群众的“休闲”场所,还是农民朋友的最佳“学习”场所与乡风文明的最佳“传播”场所。在攸县调研的省文化厅负责人说,“乡村大舞台”已成为攸县农民的“精神家园”。
农民高兴地说,“乡村大舞台”就像文化超市,看的、听的、玩的都有。通过它,看到了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更加增添了我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攸县,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干部群众精神焕发,城乡环境明显改观,经济社会蒸蒸日上。今年前8个月,全县GDP、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6.7%、33.2%、49.8%、42.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03万元、6050元,同比增长12.9%和14.2%。也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攸县18万劳务大军勇闯神州,创下深圳“的士”、湘潭布市、长沙超市、北京菜市等全国有名的劳务经济品牌。
“我是攸县人 ,这是我的胎记 ,这是我的商标,这是我的骄傲……我是攸县人 ,我骄傲,我自豪,不管生活在哪里,我都挺起不屈的脊梁!”一位现场观众大发诗情之后意犹未尽:“‘攸县精神’,是攸县人生存的支柱、工作的脊梁、奋发的勇气、进取的灯塔。”
稿源:湖南日报
编辑: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