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逾亿元的洣水风光带一期全面竣工;
路宽百米,总投资4.8亿元的迎宾大道开工;
投资5000余万元的城区主次干道临街建筑物 “穿衣戴帽”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条条宽敞通畅的街道,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中,拉伸了城市框架……攸县居民欣喜地感受到城市提质的铿锵步伐。
大手笔投入——
18个月=5年总和
“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形象问题,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是新的生产力。”在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眼中, “‘三创四化’就是城市提质一个绝佳的载体。”
经过缜密部署,创建国家级平安畅通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在攸县全面铺开。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依赖财政投入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攸县积极破题。
“根本出路在于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县长胡湘之介绍,去年以来,通过经营城市土地、经营权出让等直接收入达4.1亿元,采用BOT、BT模式引资5.3亿元,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两大融资平台银行融资6.5亿元, “同时,株洲的城建经验,为攸县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和样板,让我们找到了城市扩容提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大投入带来大建设。该县先后启动迎宾大道、内环路等骨干路网项目,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了管道燃气、污水处理厂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改造小街小巷99条,道路 “刚改柔”面积55万平方米,县城主次干道全部实现沥清化,城区绿化率一年提高10个百分点,洣江风光带和5处休闲广场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主管城建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建勇介绍,仅仅一年半时间,全县共启动城建项目68个,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超过前5年的投入总和。
大格局创建——
精细化管理城市
规划引领,城市定位才能精准,形象才能富有个性。
攸县投入2000余万元,聘请国内顶尖的规划公司为县城做规划,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的规划将攸县定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统筹城乡示范区,形成40万人口、40平方公里,具有一流水准和生态宜居特色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构想。
大处点睛,小处传情:县城和106国道沿线设置10个大型公益广告牌、52处街道创建牌和20处公益广告张贴栏;建设32处县城公交车候车亭;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火车站片区改造、城区10座公厕及5座垃圾中转站、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安装400盏主干道路灯、2000盏小街小巷路灯和10个标志性建筑的霓虹灯。
对应宏观规划,广大居民更真实的感受是,随着创先争优、“三创四化”活动的纵深开展,身边的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绿了。
其后, “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又成为攸县决策者的一着妙棋。
在城区卫生管理上,该县推行了垃圾收集定点化。在城区所有大街小巷、机关单位和居民小区,合理设置和安放了可移动密闭式垃圾桶1800多个,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对县城187家夜宵摊点实行 “定点登记、办证编号、集中经营”,有效解决了“噪音扰民、油烟污染、卫生差”的顽症。
在一些人眼中,现代化城市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在攸县决策者看来,城市提质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建设因此被摆上重要位置。
大视野经营——
让 “资源”变 “资产”
现代的张力与古老的凝重,在千年梅城相容相生。
面对日渐拉伸的城市框架,攸县在投入上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向了路、水、绿等城市基础设施,实施以路促城、城路互动、滚动发展的策略。
随着洣水风光带建成、内环路土方基本成型,城区燃气项目和梅城广场等项目的相继在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规划区内 “生地”变成 “熟地”,土地投资价值骤增。洣水风光带周边房产均价已达3100元每平方米,而该县房产均价则为1600元每平方米。
让 “资源”变 “资产”,让 “资产”变“资金”,在今日攸县,经营城市的意识盈乎上下。
一个事例值得关注:该县先后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城区燃气和260台的士以及公交车的特许经营权公开出让招商,筹措建设资金2.76亿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通过市场运作手段,该县管道燃气、污水处理厂、桐坝水利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路网改造、大树进城、临街建筑 “穿衣戴帽”工程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城建投入单一由财政支付的被动局面。”胡湘之表示,攸县已逐步走出一条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的融资新路。
市场化运作过程,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如今,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强劲节奏,一大批高层建筑和精品楼盘拔地而起, “中天国际”、 “万代广场”、 “金色100”、 “城市海港”、 “云升山庄”、等一批标志性高层建筑和精品小区,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记者 黄永新 通讯员 何纲华 张叶喜 王进喜)
推荐阅读:“中元”在即,攸县提倡文明、清洁、安全祭祖
稿源:株洲网
编辑: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