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通知

时间:2010-04-30 00:00:00    来源: 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中共株洲市芦淞区委宣传部

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通知

  芦宣发〔2010〕4号

各街道党工委、五里墩乡党委、区直机关各党组织: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结晶。芦淞区作为株洲的发祥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诗词渊源。为挖掘芦淞文化,振兴芦淞诗词,弘扬国粹,激发全区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投身"和谐芦淞、文明芦淞"建设的激情,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实现区委"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目标,打造芦淞文化品牌,更好地为芦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根据全国评选"诗词之乡"(县、市、区)应具基本条件的试行方案的具体要求,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创建全国"中华诗词之乡"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切实加强创建"诗词之乡"的领导,成立"芦淞区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李智、区长汤立斌、区人大主任王放鸣、区政协主席陈友元任顾问,区委副书记刘克胤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义群任常务副组长,副区长陈刚任副组长。区委办副主任罗勇、区政府办主任汤勇军、区人大办主任吴新泉、区政协秘书长陈运前、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周定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漆帅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任思红、区教育局局长易利民、区财政局局长汤福金、区商务局局长过德文、区城建局局长郑志富、区非公工委书记刘中南、区机关工委书记易佳良、区地税局局长陈正跃、各街道办工委、五里墩乡党委书记为会员。下设办公室,由周定杰任办公室主任。

  各街道、五里墩乡和有条件的区直机关、社会团体均应成立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乡)宣传委员、区直机关主管意识形态的副职担任组长。各街道(乡)、有条件的区直机关、人民团体均应组建芦淞区诗词协会分会,以村、社区、企业、中小学为单位成立诗词小组。各分会年内发展会员30-50名。

  二、广泛宣传,形成氛围。各街道(乡)、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让全区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芦淞文明品牌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途径,是鼓励全区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要动员广大诗词爱好者积极参与,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扶持,把我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推向高潮。各街道(乡)、各单位要为各分会、小组提供活动场所和工作经费,以利活动正常进行。通过学诗联、作诗联、立诗碑、建诗墙等形式,展现芦淞人文风采,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提升芦淞文化品位,打造芦淞文化品牌。

  三、开展活动,增强活力。一是区诗词协会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主题诗赛和采风活动,编印《芦淞诗词通讯》。配合炎帝服饰节,主办"××杯"服饰文化诗词大赛,以宣传芦淞服饰品牌,彰显芦淞服饰文化特色。鼓励会员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并积极向国家、省、市、区投稿和参加诗词楹联大赛活动。同时,鼓励以分会、小组为单位出版诗集和个人诗词专集。二是开展以分会或小组为主体的采风和创作活动。组织会员深入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市场开展一些主题采风活动,挖掘一批历史流传下来的诗词、民谣、民歌、楹联等,创作一批以歌颂改革开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祖国大好河山、芦淞风情风貌为主要内容的新作。三是广泛开展诗词"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市场",采取培训学习,采风创作,诗词吟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条件的可编印专集,并积极向诗协推荐作品,达到以诗育人,以诗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强化培训,壮大队伍。一是全区每年举办1-2期骨干业务培训班,并纳入党校培训计划,适时开展诗词创作经验交流活动;二是各分会、小组采取座谈或讲座等形式,能者为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各中、小学要开展诗教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学习诗词,采取"一日一诗"的形式进行诗教,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成立诗词爱好者兴趣小组进行学习和习作,形成"弘扬国粹,以诗育人"的良好风气。争取年内全区建立一支500名骨干、1000名会员的诗联队伍,在全区营造一种"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养德"的良好氛围。

  附:芦淞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芦淞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全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和省、市构建"两型社会"、"文化强省"和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的强大动力。为了响应我省创建"中华诗词之省"活动的号召,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高举弘扬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大力开展丰富多采的创建活动,强力提升市民文化修养,倡导社会新风尚,加快推进文化强区进程。

  二、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基本要求

  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必须做到"五有"。即有班子、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有投入。

  1.有班子:区政府成立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五里墩乡和有条件的区直机关、社会团体均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由街道办(乡)宣传委员、区直机关主管意识形态的副职担任组长。

  2.有组织:即形成区有诗词协会;乡、街道办及有条件的局机关成立诗词分会;村、社区成立诗词小组的三级诗词组织网络。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学诗、诵诗、写诗的浓厚氛围,用诗的境界谋事待人,用诗的豪迈言情述志,用诗的力量攻艰克难。

  3.有阵地:即区诗协、各分会、各活动小组均有办公活动室,做到有牌子、有制度、有计划、有安排、有诗墙或诗栏,使之达到诗化人生、美化环境、淳化民风的社会效能。

  4.有活动:即区诗协和各分会、小组组织诗词爱好者开展诗词"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市场",采取培训学习,采风创作,诗词吟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条件的可编印专集,并积极向区诗协推荐作品,达到以诗育才,以诗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5.有投入:区和乡、街道办、区直机关,村、居委会均应适当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工作和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工作措施

  (一)领导机构

  成立芦淞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李智、区长汤立斌、区人大主任王放鸣、区政协主席陈友元任顾问,区委副书记刘克胤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义群任常务副组长,副区长陈刚任副组长。区委办副主任罗勇、区政府办主任汤勇军、区人大办主任吴新泉、区政协秘书长陈运前、区文体局局长周定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漆帅花、区文明办主任任思红、区教育局局长易利民、非公工委书记刘中南、区财政局局长汤福金、区商务局局长过德文、区城建局局长郑志富、区机关工委书记易佳良、区地税局局长陈正跃、各街道办工委、五里墩乡党委书记为会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定杰任办公室主任。创建工作由区文体局牵头负责,由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

  (二)工作任务

  创建工作的目的在于服务全区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广大群众。因此创建工作一定要与绿化芦淞、美化芦淞、提升芦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1.对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左金星"南星阁"楹联、诗碑进行整合提升。

  2.在王塔冲社区建-诗词碑林,规模在50块左右,内容为古今诗人咏芦淞为主。

  3.在徐家桥步行街建设楹联一条街。

  4.百井小学、农户唐配吉家建诗书画廊。

  5.主办"××杯"服饰文化诗词大赛,以宣传芦淞服饰品牌,彰显芦淞服饰文化特色。

  6.对五里墩乡文化站进行文化包装,充实文化内容。

  7.组织拍摄20分钟左右的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芦淞区电视录像片。

  8.编辑出版二本诗集。

  9.加强对《株洲日报》、株洲电视台投稿报道我区创建活动,《江南文学》、《芦淞服饰报》用一定的篇幅加大创建诗词之乡的宣传力度,主办《芦淞诗词通讯》不定期刊物,向上级汇报,让中央、省、市及时了解我区的创建信息。

  10.向省和国家中华诗词学会各汇报一次,并准备一台迎检验收小型文艺晚会。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4月30日前):组织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宣传发动。通过大力宣传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意义,宣传中华诗词文化,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第二阶段(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实施阶段。对照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标准和我区创建工作,抓重点,抓难点,抓亮点,各项工作必须于2010年8月底之前完成。

  第三阶段(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迎检验收阶段。认真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通过验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是《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圆满完成。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抓好创建工作,及时开展创建活动,把"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2.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六进"活动进行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创建中华诗词之乡舆论环境,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理解、支持芦淞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为创建工作献计献策,形成创建合力。

  3.强化工作措施。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抓好创建工作。要安排专项经费,提供经费保证。要结合实际,拿出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完善诗教阵地建设。要扎实有效地开展诗教活动,培养和宣传诗教典型。

  4.健立长效机制。区诗教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协调好各项工作,认真整理、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起诗教工作长效机制,让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成果发挥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