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喷喷“攸县豆腐”的代表作。
“攸县小吃神州俏豆腐血鸭剁辣椒”
相传在宋代,皇图岭是一个王侯的管辖区,这里便有一个很大的豆腐手工作坊,在明清时期,“攸县豆腐”就小有名气,在民国时期,攸县城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皇图岭的豆腐,东乡的原坛酒,新市的血鸭,网岭的麻饼糖,尝过之后永不忘,”
——《攸县志》
攸县印象
以攸水流贯县境而得名,《水经注》云,“县北带攸溪,盖以即溪以名县也,”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美誉,境内风光优美,以酒埠江水库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水质甘甜。
——据攸县公众信息网
对话
地点 :攸县皇图岭镇,106国道路边饭店和附近丹塘村
人物 :“得意楼”女老板黄女士、丹塘村村民多人
攸县活豆腐 有“独门秘招”
记者:攸县的豆腐好吃,有什么秘方吗?
文姓村民:我们这里水质很好,是附近酒埠江的源水,加上有传统工艺,做出的活豆腐才地道。当地上年纪的村民大多知道传统工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石磨了。呵呵,当然还有些独特窍门,那就是高手们才各自掌握的。
记者:听说这里最厉害的豆腐高手是“姚师傅”?
姚姓村民:“姚师傅”为人很低调,已经多次婉拒媒体采访。“姚师傅”一般是下午浸泡黄豆,晚上磨浆,凌晨做豆腐,到第二天一早,就将所有豆腐发往长沙、株洲等地,不预定肯定没货。
(按照村民的指路,记者找到皇图岭市场,只见到市场偏僻处“姚师傅”门面紧闭,无缘看到本人。)
细分起来,攸县豆腐有水豆腐、香干、油豆腐、腐乳等,最基本的是水豆腐(当地村民也称之为“活豆腐”)。
受访的攸县皇图岭镇、丫江桥镇等地村民,大多知道水豆腐的制作流程。攸县水豆腐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程序较简单:
先精选本地大豆,将大豆充分清洗、浸泡、粉碎、滤渣,加热至100℃,保持3~4分钟后停止加热,待豆浆冷却到不烫手时,加入少许石膏水,凝固成糊状物,再倒入有孔的木箱中,盖布、加压、去水即成。一般每公斤黄豆仅可制2.5公斤左右水豆腐。
如果在中间稍微调整方法,也可制作成黄豆腐、白豆腐、百叶豆腐等,附属产品还有豆腐汤、豆腐皮、豆腐脑、豆腐渣等。
当地村民说,传统手工做出来的豆腐,吃起来才最有味。传统工艺口感最佳
让人着迷的必点菜
提起攸县,大多人会想到“攸县豆腐”。用餐时间提起“攸县豆腐”,大多数人不免有吞口水的动作。因为“攸县豆腐”实在是好看、好香、好吃。
中饭时候,记者来到106国道攸县皇图岭镇路边,这里有十多家以豆腐为主菜的饭店酒楼,门口都停满了各地车辆。
在一家饭店,记者点了一盘水豆腐。黄老板是位中年女性,掌勺的动作非常娴熟。她从豆腐箱里拿出几块水豆腐,凉水里过一下,放进油已烧热的锅中,大火煎上几分钟,再用锅铲将水豆腐翻个边,豆腐就逐渐有了金黄色,豆腐的醇香慢慢散开。等豆腐双面有了些许金黄色后,放上盐,放上少许水、佐料,煮片刻。水沸腾,汤汁渐少,这时再放上葱花,一盘正宗的“攸县豆腐”出锅了。
俗话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黄老板说:“攸县豆腐要趁热吃,才好吃。”略带金黄色的豆腐一入嘴,煎香味、清新味、葱香味不断涌来,滋味形容不了。
一份八代祖传的秘方
攸县鸿惠食品公司副总兼技术总监唐喜荣的香干制作技术,已是八代祖传。
“我最早的祖辈从唐代就开始做豆腐、香干,到最近八代更是以此为生,一代一代总结、传递,形成秘方。”唐喜荣说,现在他们工厂制作攸县香干,先要精选本地黄豆,然后浸泡、筛选、磨浆(三次)、煮浆、分离豆渣、秘方点卤、蹲脑、分水、装箱、成型、装袋。
祖传秘方一直是口口相传,没有形成文字,“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这一代还是写了一份,放在某个隐秘位置。呵呵。”唐喜荣说,“之所以和几个人合伙办了工厂,是因为仅靠传统方式生产,产量非常少,满足不了乡邻、顾客的需要。”为了保证香干的口感,他们现在采用传统工艺加现代工艺的方法,光磨浆就要三次,保证豆浆的细腻和水分。
记者看到,这家香干工厂没有库存,刚一装袋,就被运走。“我们生产的香干是湿香干,水分足,营养成分较多,保质期只有15天,每天生产出一批,就随攸县到各地长途客车发往广州、上海、长沙等地的攸县饭店,产量暂时跟不上订单。”唐喜荣介绍,现在每天的产量为800公斤左右,已经申请QS认证,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形成10000公斤/天的产量。
小镇筹办“豆腐文化节”
攸县豆腐行业协会的会长何雪林介绍,目前该协会有会员单位180家,全县有500家左右的豆腐制品企业和作坊,注册商标近10个。
“‘攸县豆腐’新鲜好吃,但也有个保鲜的难题。”何雪林介绍,于是这些“泥腿子”出身的豆腐企业联系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请教改进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也不用添加防腐剂,保鲜期有所增长,工艺、品种也增加不少”。
作为“攸县豆腐”的主要产区,皇图岭镇镇长余鹏“蓝图”在心。余鹏说,攸县主要领导非常支持豆腐行业的发展,皇图岭镇在醴(陵)茶(陵)高速皇图岭连接线处规划了一个农产品加工区,“豆腐文化一条街”是个重点,“我们还要组织一批豆腐企业老板参加长沙的‘农博会’,开拓视野;镇里还在向县里汇报,筹备‘豆腐文化节’;投资800万元改造镇农贸市场,开辟‘豆腐文化展示区’。通过不断改进,‘攸县豆腐’的品牌将更加响亮,‘攸县豆腐’不仅要香遍全国,更要发展壮大这种绿色产业,香得更久。”
目前,“攸县豆腐”已经是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商标”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在申报中。
稿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