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民俗文化“大餐”精彩呈现

时间:2010-04-04 13:54:00    来源: 炎陵县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长龙纵横翻飞,山歌清亮悠远,瑶拳闪展腾挪……4月3日晚,在湖南省炎陵县一场大型民俗文化表演精彩呈现,上千名民间艺人表演的26大特色民俗节目,为前来参加“庚寅年清明社会各界公祭炎帝陵”的嘉宾们献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在炎陵,全县70%以上居民为客家人,客家人崇亲观念极为浓厚,每年清明、重阳时节,都会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祖宗活动。瑶族、畲族是炎陵县的两个少数民族,瑶家歌舞、畲族龙狮等民族传统文艺和节庆、民居、饮食、服饰、祭祀等民情风俗独具情韵、内涵深邃。以客家文化、瑶族文化和畲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客家山歌、炎陵三人龙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该县文化部门介绍,20万人口的小县拥有规模不一的民族乐队70多支,有的乡镇一个村就有四、五个锣鼓班子;铜管、电声乐队有20余支;龙狮队伍有50多支;还有数量不一、民俗风味浓郁的扑筒队、武术队、花灯队、神龙锣鼓队、民间唢呐队、腰鼓队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礼仪队等。逢年过节,各乡镇村民都会自发组织民俗文化表演,该县客家文化之乡——沔渡镇,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客家民俗文化节。而全县性的大型民俗文化表演,尚属首次。因此,各乡镇憋足了劲,拿出了各自的绝活,都想在此次民俗文化表演中拔得头筹。

原定晚上8点钟的表演,下午6点钟,热心的观众就开始来到了表演的街道和广场,在表演队伍要经过的县城主要街道,早已布置好了灯笼和彩旗,在夕阳中随风舞动,传递着人们喜悦的心情。晚上7点20分,16个乡镇(场)的表演队伍开始在预定地点集合,排成一个个方阵朝着定点表演的炎陵广场且行且舞,绚丽多彩的服饰、式样繁多的道具,很快就吸引大批民众,他们有的啧啧称赞,有的拿起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拍下这难得的民俗文化“大聚会”的场面。

随着璀璨的焰火在夜空中华丽绽放,民俗文化表演正式开始。爱唱山歌的炎陵人用一首首客家山歌喜迎远方的客人,唱响了本次民俗文化表演的主旨:彰显“非遗”魅力,传承炎陵文化。一场龙的盛会应约而至,十余种与炎帝文化密切相关的龙舞纷纷亮相,有为纪念神农尝百草而在龙身上插满艾叶、香蒲等各种草药的草药龙,有用可以编斗笠、包粽子,具有防潮、放风、防腐蚀特性的箬叶制作的箬叶龙,有翠竹做的竹龙,有以竹子做骨架,以竹叶做龙身的竹叶龙,还有早已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人龙,火星龙。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各色龙相继登台,腾、挪、闪、跃,纵横翻飞,在平日里使惯了锄头镰刀的村民手里,龙也是那样熟悉,一招一式,无不虎虎生威,活灵活现。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火星龙。火星龙是炎陵三人龙的一种。相传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祈求丰收。如今,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火星四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只见十都镇四条火星龙从舞台两侧奔入,在龙头的引领下,整条龙迅速地扭绕、转翻、钻窜,腾跃间焰火纷飞,火光闪闪,而舞龙人全然不顾,在急促的鼓点伴奏下,舞得越来越快,眼前的火龙似乎要挣脱舞者的手,飞腾于天地之间,引来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声。而当沔渡镇4条三人布龙跳上数米高的八仙桌上,进行高台表演时,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不到一平米的八仙桌上,表演者如履平地,挥洒自如,把豪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舞动得气冲云霄,令人叹为观止。

在炎陵,舞龙时必有炎陵吹打乐助兴。这些乐手多数是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和民间艺人组成。在霞阳镇表演的《客家婚俗迎亲仪式》上,迎亲队伍在吹打乐队的引导下,来到新娘家,须得锣鼓唢呐“三请四催”,新娘才打开房门,寓意男方的真诚和女方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年近60的张石古老人是有名的吹鼓手,他所在的锣鼓班子是霞阳镇有名的民间乐队,他本人吹唢呐,拉二胡,打锣鼓,样样在行。一支唢呐挨着唇边,高亢、嘹亮的旋律便飞扬开来,紧接着,二胡声响起,锣、鼓、铃伴奏响起,民间乐队的“和声”就是这样热烈,在吹吹打打之间,将农家人的喜、怒、哀、乐演绎得酣畅淋漓,正因为如此,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炎陵人依然眷恋着这个传统习俗,每逢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总要请一帮吹鼓手,热闹一番。

身着节日盛装的瑶族同胞开始表演了,他们唱着瑶族歌曲,跳起了长鼓舞,长鼓舞相传源自盘王狩猎,悦耳的山歌,轻快的舞姿,表现了瑶族同胞的坚强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当人们还沉浸长鼓舞的雅韵时,瑶拳表演开始了,表演队伍年龄不一,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犹存的少年,都穿着清一色的瑶族镶花边紫色衣裳,在一声声深沉有力的呐喊声中,踢、打、摔、拿,跌扑滚翻,闪展腾挪,充分展示出一种节奏美、技击美和力量美。

夜空下,炎陵山城的民俗文化表演高潮迭起。仅存于炎陵县船形乡的青草狮表演再次上演了精彩与刺激,70多岁的青草狮传承人卜光能亲自登台,扮作狮子,跃上八仙桌翻腾跳跃,尽显灵巧、欢快的舞姿。

最后的节目是大联欢,“仙人推磨”、“猴子上树”、“猴番杠”、“风车灯”、“繁花似锦”、“五角星灯”、“鲤鱼灯”、“荷花灯”、“七彩山鸡灯”……一盏盏造型精美,色彩明丽的花灯,将现场照的通亮,诙谐幽默的渔翁戏蚌、采莲船,和着节拍来回跑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场景,表演者从舞台上来到了观众区,锣鼓声中,许多观众也加入到了表演队,广场上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炎陵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天然古朴的自然生态文化、催人奋进的革命老区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机盎然的群众文化交相辉映,将炎陵打造成有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目前“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炎陵客家山歌”、“炎帝传说”、“苏区歌谣”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初,炎陵县政府以2010年1号文件公布了《炎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收录了该县民间音乐、舞蹈、小吃、习俗等1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成为目前株洲市唯一具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