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失传危险!攸县槚山乡皮影戏调查

时间:2009-12-06 00:00:00    来源: 攸县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上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刊发题为《攸县槚山乡皮影戏调查》的长篇文章,认为槚山乡皮影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呼吁当地严加保护,使这笔宝贵财富泽被后人。

    山皮影传承百余年

    今年早些时候,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授焦成根、研究生邓姝琳,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师陈剑等人来到攸县,从乡间入手,对槚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表演特点及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

    焦成根等认为,攸县槚山皮影戏是清末时期从湘潭传入的。1904年,槚山艺人曾秋和及其二弟曾冬和一起向湘潭的马宗桂大师学习皮影表演,向齐仕佑大师学习影像制作工艺,由此将湘潭的皮影戏接传过来。

    槚山皮影戏的传授大都是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血缘传承主要体现在第三代传人曾根和于11岁时师从大哥曾秋和;宁曾伟雄14岁时跟祖父曾根和学习表演,成为槚山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师徒传承主要表现在陈松柏、欧梅玉、颜菊华、段珠生、曾转生等人学艺的情况。

    历经百余年的传承,槚山皮影戏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槚山乡因之被誉为“皮影之乡”。皮影戏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人们在乔迁、婚礼、生日以及逢年过节时,常会邀请皮影戏的艺人们来助兴表演。

    做一个完整的影人约需7天

    焦成根等人认为,槚山皮影属南方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演出用具包括头茬、身段、桌椅、帽饰、各种动物形象、神怪等。宁曾伟雄保存下来的皮影影像共有228件,其中影像13种,脸谱28种,帽饰40顶,动物形象及头像33个。

    影人的身段高约40厘米,由上身、下身、手、足四部分组成,可通用。其造型外简内繁,外轮廓线多为长弧线,内部镂刻多采用圆形、扇形图案,进行长短、宽窄、曲直等变化。颜色有红、黄、绿、黑、白五种,丽而不艳,用以区别不同的角色。

    材料大部分是用厚香纸或硬纸片雕刻,少部分使用硬薄牛皮,制作成本较低,但保存时间不长。制作影人时,通常要经过制皮、描样、雕镂、上色、压平和订缀五个步骤。做好一个完整的影人约需7天。

    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表演,演员不需经正规培训,走到哪就可唱到哪。有4人即可表演:主操皮影和主唱的;打锣鼓、梆子的;操琴、吹唢呐的;拉京胡、大同的。要求每位演员多才多艺,能身兼数“职”。

    据悉,宁曾伟雄保存有上辈所传手抄剧本20多种,口头剧本80多个,自己创作的现代曲目有10多种,其对白主要为攸县方言。

    期待 山皮影“与时俱进”

    上世纪80年代,槚山皮影戏最为兴盛。以曾氏为首,该县皮影队超过30个,大部分乡镇都有皮影队。艺人们除活跃在本县外,还去醴陵、茶陵、湘潭等地演出,一年可演出300多场。

    此后,电视逐渐普及,攸县皮影艺术走向没落,老一辈皮影戏艺人相继去世,后代传人所剩无几,且大多因生活所迫而弃艺或改行。目前,攸县皮影队仅剩7个,艺人们一年仅能演出40多场。

    为保护和振兴皮影艺术,2004年,攸县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深入槚山、丫江桥等乡镇,动员5个民间“皮影戏”班子演出,并将相关资料整理上报省里,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省政府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槚山皮影戏榜上有名。

    焦成根等人认为,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保留其固有的本质之外,皮影戏还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而使其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有和时尚相适应的当代艺术性。

    ·关中月 何纲华 贺勋·

     链接

  山皮影戏曾经的荣耀

    1956年,曾根和参加湖南省皮影戏调演,获得二等奖。1996年,以宁曾伟雄为首的槚山皮影戏一队参加省“乡土艺术大联赛”,因演出《潘阁救主》曲目,获得银奖;2003年,槚山皮影戏一队参加攸县首届文化艺术节,获“皮影一条街”大赛金奖。

    2000年,中央电视台原军事农业频道专访槚山皮影戏,并录制了《南堂救主》——节目内容为刘金定(女儿)机智救父的感人故事。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摄制《走进攸县》专题片时,“攸县皮影戏”就是该片上集的主要内容之一,次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连播。

  稿源:株洲网
  编辑: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