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刘升的“三级跳”:从“象牙塔”到沿海城市再到偏远山村

时间:2009-11-27 16:18:00    来源: 炎陵县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说你是官不是官,却大小事儿都要管,张家长来李家短,一碗水要怎么端?说你犯难不犯难,总大小麻烦满身缠,东家麻纱西家线,一个针眼怎么穿……”

这首由炎陵县选调生彭亮作词、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月冠军张映龙首唱的新歌,以其贴近农村工作实际的歌词和清新欢快的旋律,一下子传遍了炎陵的村村寨寨,尤其受到活跃在全县15个乡镇、22个村的大学生“村官”们的追捧和传唱。今年9月份起担任炎陵县沔渡镇长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大学生“村官”刘升就是其中的一个。

飘扬的长发、瘦小的身材、甜美的笑容、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刘升留给长江村民的第一印象。在位于井冈山、炎帝陵、神农谷和洮水水库四大知名景点“十字”轴心的长江村的村庄院落、田间地头、建筑工地上,村民们随时都能看到小姑娘忙碌的身影,随时都能听到她轻声哼唱的歌声。

2007年9月,刘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后,被学校择优推荐到广东东莞智诚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担任人事专员,半年后,即因业绩突出转任外贸跟单,月薪4500元,与同期毕业的大学生相比,这是一份收入可观、前景美好、令人艳羡的工作。每天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之余,刘升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上网购物,顺便逛逛自己喜欢的几个论坛。2008年底,她无意间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一个名为《一组央视都不敢公开的照片》的帖子,看到其中一些反映农村落后面貌的场景后,生性善良的她深深地震惊了。虽然同样出身农村,但自己的家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乡亲早已提前过上小康生活,对于贫困,她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过。从那时起,她就瞒着家人暗暗作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到农村去!

刘升的母亲很早就因病离开了人世,是父亲、哥哥和嫂子一手把她抚养长大的。当她把自己的这个决定在电话中透露给家人的时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父亲甚至拖着病体专程从湘潭来到东莞,找到女儿苦口婆心地劝解。执拗的她没有被父亲打动,最终反过来说服了父亲,取得了家人的支持。

2009年7月,刘升报名参加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并一路“过关斩将”,在1:14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填报志愿时,她本想到自己认为的“湖南省最贫困的地方”——湘西去,但后来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太好,就选择了距离老家不算太远的省级贫困县——炎陵。

“灰色低矮的土坯房、尘土飞扬的泥巴路、粗犷的客家山歌……”刘升说,走进炎陵农村的一刹那,自己就真实地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的朴实忠厚和沉重的生活负担。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才,越能给有志者以广阔的天地。”刘升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

来到村里报到的当天,村党支部书记何斌华、村委会主任叶润华在向刘升介绍村里的情况时,告诉她,建设中的衡茶吉铁路、炎睦高速公路和中村至沔渡110千伏高压线穿村而过,征地拆迁任务十分繁重。“咱做粗活还行,磨嘴皮子讲解政策可真是个挠头的事,小刘的到来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村干部们齐刷刷地把目光盯在了这个“城里来的女秀才”身上。

面对到村任职后的第一个挑战,刘升手心里也捏了一把汗。对征地拆迁政策,自己还是个门外汉,更要命的是,村民们都讲客家话,自己完全听不懂,交流都很困难。为了不辜负镇、村领导的期望,她一方面通宵达旦查阅资料,咨询相关部门,学习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鼓足勇气向村民们学讲客家话,听一句记一句,拿她自己的话讲,简直拿出了当初学习英语的“浑身解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以后,刘升就基本能够听懂客家话,有时候还能像模像样地来上两句。遇上胡搅蛮缠的“钉子户”,村干部就把她叫上一同去做工作。村里有一位大嫂,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里有两间杂屋因“两路一线”建设需要征收,她死活不同意,谁劝都不听,而且扬言若要强拆,自己就躺倒在屋里等铲车来铲。刘升得知后,自告奋勇来到这份大嫂家,不声不响地帮她干了1天家务活,并且在闲聊中得知她主要是担心镇村干部因为自己丈夫不在家而在补偿资金方面而故意克扣。找到了症结问题就好解决了,刘升把自己掌握的相关规定一五一十地向大嫂进行解释,终于取得了她的信任与同意。这下村干部们轰动了,“真没想到,这女秀才手里就是出活啊!”

乡亲们的肯定,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紧接着,刘升与村支书、村主任商议,长江村耕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距离县城仅12公里),征地拆迁后大部分村民手中多少有点“余钱剩米”,与其坐吃山空,不如联合起来开发大棚蔬菜。

说干就干。土地、市场、资金问题都不难解决,技术怎么办?刘升从网上得知,本县三河镇星光村从2007年开始开发大棚蔬菜,经过几年发展,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技术也已相当成熟。她立即与在该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彭云取得联系,并通过彭云与三河镇党委的帮助,与星光侯氏无公害蔬菜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的初步协议。

虽然到村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但刘升很快转换了角色、适应了环境、融入了农村,渐渐成为其中的一员。由于住在镇里,忙完村里的工作后,她还经常加班加点,积极完成镇领导分配的其他任务,如起草文字材料、录入人口信息、代扣代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等等。谈起村里的工作,她就一脸灿烂地说,“长江村位置好、产业开发也初步规模,现在这个大棚蔬菜如果能够成功,乡亲们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只要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我苦点、累点没啥!”

她还在计划着,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一个村级网站,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村里的贫困学生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摸底,在网上发起一次助学行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们圆成才之梦;对留守儿童成长情况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开设“长江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乡亲们谈论起村里新来的“小升子”(大家对她的昵称),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这孩子,看起来像个娇娇女,但农村啥活都能干,真把咱们这里当家了!”

在自己的QQ日志里,刘升这样写道,“农村工作确实是‘东家麻纱西家线、一个针眼怎么穿’,非常琐碎,但我相信,只要坚守理想信念,弱女子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在工作中,她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着一曲动听的“村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