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底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县文物工作者发现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遗址。据现场考证,御祭古道自三河镇桥头岭始,渡斜濑水,经太和、霍家、塘旺等村落,抵达炎帝陵,总长15.5公里。
御祭古道遗址中以桥头岭段保存得最为完整。该段古道宽约1.9米,以鹅卵石铺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在官垄口(小地名),有一摩崖石刻,阴刻楷书“邑有圣陵”,每字30厘米见方,系乾隆十六年(1751)衡州知府黄岳牧书,为御祭官的指路标识。
三河镇坪形村第一村民小组仍保存着斜濑渡渡口和御祭官下榻行馆的遗址。据悉,原行馆为前后两进,左右为厢房,大门上首及天井正厅,分别悬有“圣旨·恩荣”、“天朝就位”等浮雕贴金匾额,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毁。在该村第二村民小组潘小壹家,发现一张据传系御祭官夜宿的雕花凉床,做工十分精美。
在该镇太和村紫金山(小地名),有一古墓,露于地面的墓碑高130厘米、宽52厘米、厚17厘米,青石质地,上阴刻楷书“大晋尚书春官二世显祖欧公讳幼郎务将军大人之墓”。据查,墓主欧阳林启为五代后晋时期(936年至946年)的礼部尚书。他奉旨祭祀炎帝,见太和村“山川形胜,茂林幽雅”,便辞官携眷从江西庐陵迁居于此。
霍家古圩是御祭古道的必经之路。该路段长200米,宽2.2米,由鹅卵石铺就,当地人称之为“皇道”。两旁对称建着的二层砖木结构店铺,均为清代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好。据霍氏族谱记载,霍家圩兴于清乾隆年间,历来是我县西部的商业、文化交流中心。圩中有一铁匠铺,据60多岁的铺主人介绍,其祖辈三代一直在此打铁为生。
据清康熙年间衡州府通判谢允文撰《陪祀炎陵记略》记载,炎帝陵前有下马桥,应为御祭古道的终点,但已无迹可循。
(株洲日报:钟联明、钟定军、张兴林)
【相关链接】
“五宿始至”炎帝陵
据史书记载,鹿原陂西汉时已有帝陵,自唐代开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辍。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遣使臣遍访天下古陵,在“茶陵县南一百里之康乐乡鹿原陂觅得炎帝陵”,遂于乾德五年(967年)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此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
北宋在位150多年中,祭祀炎陵50多次。元英宗曾于至治元年(1321年)派大学士阿沙不花诣陵致祭。明代仅《炎陵志》存录的祭祀次数就有15次。清代御祭更加频繁,据现存《炎陵志》中有碑文可查的达38次。
据悉,历朝历代的御祭官均从京都至衡州府,然后在府官的陪同下,长途跋涉,“五宿始至”炎帝陵。邻近州县及县内前来拜谒奉祀的官民,更是络绎不绝,祭道因之渐次拓展。